中医古籍
  • 无公害白芍栽培技术

    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又名芍药,具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芍药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肥大,常呈圆柱形,外皮棕红色。茎直立,叶互生,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较长。花草生于花枝的顶端,花大,白色或粉红色。果为卵形。花期5月~7月,果期6月~8月。

    二、生长习性芍药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 壤土或砂壤土。芍药是宿根性植物,每年3月份萌发出土,4月~6月份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8月上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是采收最佳时期。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后打破休眠,第二年春天破土出苗,种子寿命约1年,发芽率45%左右。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芍药忌连作,一般多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应精耕细作,深耕30~40cm,耕翻1次~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4000kg作基肥,耙平作成宽1.3~2.3m 的高畦或平地栽培,畦间排水沟20~30cm,畦长可视地形而定。

    2.繁殖技术

    主要为分根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故生产上应用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2~4个,芍药芽下留2cm 左右的头,以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月~10月种植,按行株距50cm×30cm 穴栽,穴深10cm 左右,每穴放芽头1个~2个,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cm 左右,盖实。每亩栽2500株左右。

    (2)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苗株生长2年~3年后进行定植。

    3.田间管理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结合锄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cm 处剪去枝叶,根际培土约15cm,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别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施稀人粪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亩施人 粪 尿500kg,第三次在10月~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0kg。第四年收获前追肥2次,追肥时宜于两侧开穴施下。芍药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排灌,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除。

    4.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常发生在夏季,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叶片早落,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病叶;

    ②发病前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每7天~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2)锈病。为害叶片,5月上旬发生,7月~8月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栽培;②消灭病株;

    ③发病初期喷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每7天~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3)根腐病。夏季多雨积水时多发,为害根部。

    防治方法:①选健壮芍芽作种;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倍~1000倍液灌根。

    (4)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等为害根部,5月~9月发生。防治方法:用90%的敌百虫1000倍~1500倍液浇灌根部杀虫。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芍药宜

    第三至四年的8月份收获为宜,收获时选晴天,割去茎叶,把根刨出,将粗根从芍头着生处切下,将笔杆粗的根留在芍头上,供分株繁殖之用,然后将粗根上的侧根剪去根尾,并按芍根自然生长情况切成9~12cm、两端粗细相近的芍条,按大小分档,置室内2天~3天,每天翻堆1次。

    五、留种技术

    芍药收获时,切下药用部分,留下根头6cm 左右,纵切断块,每块保留4个~5个芽苞,在伤口处蘸些石灰放到阳光下微晒一下,使伤口水分干燥,用沙藏法保藏窖内或室内,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种。种子在7月中、下旬成熟,连壳剪下,放阴凉处10天左右,然后脱粒,忌日光曝晒,于7月底至8月初播种,播种后应注意覆草保温、保湿。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网 日期:2006-06-13

更多中药材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