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紫藤子

    《中药大辞典》:紫藤子拼音注音Zǐ Ténɡ Zǐ别名

    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苏植药志》),土木鳖(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藤种子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化学成分

    种子含金雀花碱。

    性味

    苏医《中草药手册》:"甘,微温,有小毒。"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须炒透。

    功能主治

    ①《江苏植药志》:"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杀虫,止痛,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炒熟),3~5钱;或浸酒饮。

    复方

    治食物中毒、腹痛、吐泻,并治蛲虫病:紫藤子炒熟一两,鱼腥草四至五钱,醉鱼草七至八钱。水煎(须煎透),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紫藤子拼音注音Zǐ Ténɡ Zǐ别名

    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土木鳖、藤萝子。

    英文名Seed of Chinese Wisteria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紫藤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steria sinensis Sweet

    采收和储藏: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壳,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缘、溪谷两旁,空旷草地,也栽培在庭园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陕西、甘肃。北方为种植,长江以南有野生。

    原形态

    紫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10m。茎粗壮,分枝多,茎皮灰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2-40cm;有长柄,叶轴被疏毛;小叶7-13,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有白色疏柔毛;小叶柄被短柔毛。总状花序侧生,下垂,长15-30cm,花大,长2.5-4cm;花萼钟状,先端浅裂,萼齿5,上部萼齿不明显,疏生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或深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个附属体,翼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镰状,光瑞微弯;雄蕊10,二体;花柱内弯,柱头顶生,半球状。荚果长条形,扁平,长10-20cm,密生黄色绒毛。种子偏圆形,l-3颗。花期4-5月,果期9-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或略是肾圆形,一面平坦,另面稍隆起,直径1.2-2.3cm,厚2-3mm;表面淡棕色至黑棕色,平滑,具光泽,散有黑色斑纹,种子一端有细小合点,自合点分出少数条略凹下的弧形脉纹,另端侧边凹陷处有黄白色椭圆形的种脐,并有种柄残迹。质坚硬,种皮薄,剥去后可见黄白色坚硬的子叶2片。嚼之有豆腥气,微有麻舌感。以身干、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金雀花碱(Cytisine)。

    归经

    肝;胃;大肠经

    性味

    甘;微温;有小毒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须炒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解毒;驱虫。主筋骨疼痛;腹痛吐泻;小儿蛲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炒熟),15-30g;或浸酒。

    复方

    治食物中毒、腹痛、吐泻,并治蛲虫病: 紫藤子炒熟一两,鱼腥草四至五钱,醉鱼草根七至八钱。水煎(须煎透),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

    1.《江苏植药志》: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2. 苏医《中草药手册》:杀虫,痛,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来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叶、嫩枝、主茎(苏梗)和果实(白苏子或玉苏子)入药。夏季采叶或嫩枝,7~8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
  • 《中药大辞典》:白苏叶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性......
  • 《中药大辞典》:白苏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
  •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