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因桑毛虫毒毛刺伤皮肤所引起的皮炎称为桑毛虫皮炎。
桑毛虫又称桑毒蛾,其侵害树种广泛,除嗜食桑叶外,也危害桃、李、苹果、梨等果树,以及城乡绿化树的叶子。桑毛虫一生分卵、幼虫、蛹和成蛾4个发育时期,其盛发期为6~10月份。致病因素为幼虫(即桑毛虫)的毒毛。幼虫自第二龄起出现彩色和长毛,毒毛数可达200~300万根。桑毛虫的毒毛粗看似针,细看像箭,呈针箭形,毒毛极小,长45~315微米,毛根基部如“针尖”,因此极易从虫体上脱落,毒毛的中心为空心管道,内含淡黄色液体,呈弱碱性、耐热,其致病成分尚不明了。毒毛内含有的毒液对皮肤的刺激是致病因素,而不是毒毛本身的机械性作用。
皮疹以斑丘疹、丘疱疹为主,主要分布于颈圈、躯干上部及上肢屈侧,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尤以晚间入睡前为甚,如毒毛刺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或角膜炎,病程通常在1周左右,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达2~3周以上。
治疗原则以尽可能地及早粘去皮疹上的毒毛,外搽消炎止痒药和避免再刺激为主。去毒毛的方法是采用橡皮胶或透明胶纸在皮疹上反复粘贴以粘去毒毛。
预防本病宜采用综合措施,如采取各种方法消灭越冬及早春幼虫,用敌百虫(0.1%水溶液)等药物喷杀树上幼虫;预防接触桑毛虫毒毛,在有桑毛虫的树下进行生产劳动时,需穿戴防护衣帽,穿长袖衣、长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最好能戴风镜及口罩;避免在有桑毛虫的树荫下纳凉、晒衣被或尿布;住房附近如有桑毛虫发生,每遇到刮大风时,宜将迎风的门窗关闭,以免毒毛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