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草果药

    《中药大辞典》:草果药拼音注音Cǎo Guǒ Yào别名

    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云南中草药》)。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姜科植物草果药果实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草果药,又名:良姜花(《滇南本草图谱》),野姜花。

    多年生草本。高至1米以上。根茎块状。茎直立,粗壮。叶2列,无柄。叶鞘管状,长达15厘米;叶舌长2.5厘米,卵状三角形,边缘红色;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略呈波状。穗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苞片长椭圆形,长约2.5厘米,钝头,两侧内卷,淡绿黄色;小苞片1枚,形同苞片;萼筒管状,长3.5厘米;花冠管长约为萼筒之2倍或不及,裂片瓦覆,反折,线状倒披针形,淡黄白色;侧生退化雄蕊狭长。花瓣状,长约3.5厘米;唇瓣与两侧者等长,匙状倒卵形,深2裂,有瓣爪,白色,基部染红色;花丝管状,橙红色。花药狭长,橙红色,背着;子房下位,花柱从二药间穿过,柱头膨大。蒴果扁球形,径约2.5厘米,具不明显的3棱。种子卵形,红色,长约4毫米。花期6~7月。果实10~11月成熟。

    性味

    《滇南本草》:"性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温胃,燥湿,理气,消食。治胃寒疼痛,食积腹胀,寒疝,疟疾。

    ①《滇南本草》:"宽中理气,消胸膈膨胀,开胃消宿食。"

    ②《云南中草药》:"温胃散寒,燥湿,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疟疾。"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散寒止痛,宽中理气。治胃寒疼痛,呕吐,寒疝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复方

    治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疼,痞块疼痛:草果药(新瓦焙)二两,木香三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热烧酒服。(《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草果药拼音注音Cǎo Guǒ Yào别名

    豆蔻、小草果、草果子

    英文名Fruit of Spiked Gingerlily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草果药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

    采收和储藏:林果实将熟时采收,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900m的山地密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草果药,多年生草本,高至1m。根茎块状。叶无柄或具长1-1.5cm的柄;叶舌长1.5-2.5cm,膜质,全缘;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40cm,宽4-12cm,上下两面无毛或下面被极稀疏的长柔毛。穗状花序长约20cm;苞片长圆形,长约2.5cm,每一苞片内有花1朵;花萼管长3-3.5cm;花冠黄色,管长5-6.5cm,裂片线形,长2.5cm;侧生退化雄蕊匙形,白色,较花冠裂片稍长;唇瓣倒卵形,长2.5-3cm,深2裂,白色或变黄,花丝淡红色,较唇瓣为短。蒴果球形,直径约1.5cm。熟时开裂为3瓣。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理气消食。主胃寒脘腹疼痛;食积腹胀;寒疝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宽中理气,消胸膈膨胀,开胃消宿食。

    2.《云南中草药》:温胃散寒,燥湿,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疟疾。

    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散寒止痛,宽中理气。治胃寒疼痛,呕吐,寒疝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ù别名野茨菇、山茨菇来源天南星科刺芋属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 [L. heterophylla Schott],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
  • 拼音注音Cì Yuán Suī别名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芫荽、大叶芫荽来源伞形科刺芫荽属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阴干或鲜用。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疏风解热,健胃。用于感冒,麻疹内陷......
  • 别名野花椒、岩椒来源芸香科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 DC.,以根、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0.57~2.0%。性味辛、麻,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
  • 拼音注音Cì Xiàn Cà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挖,分别晒干备用。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苞南蛇藤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别名爬山虎来源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刺苞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以根、茎和果实入药。全年采根,春秋割取茎,秋采果实,晒干。性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