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鳣鱼

    《中药大辞典》:鳣鱼拼音注音Zhān Yú别名

    鳣(《诗经》),含光、蜡鱼(啪海异物志》),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八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蟥鱼((纲目》)。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鲟科动物鳇鱼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

    原形态

    鳇鱼(宁原《食鉴本草》)

    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被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

    本动物的肝(鱣鱼肝)、鳔(鱣鱼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厥阴经。"

    性味

    甘,平,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学入门》:"味甘,平,小毒。"

    注意

    ①《食疗本草》:"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疥,动风。"

    ②宁原《食鉴本草》:"食多生热痰。"

    ③《纲目》:"服荆芥药,不可食。"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

    ①《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②《医学入门》:"醒酒。"

    ③《医林纂要》:"壮筋骨,长气力。"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令人肥健。"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鳣鱼拼音注音Zhān Yú别名

    鳣、含光、蜡鱼、黄鱼、阿八儿忽鱼、颊鱼、玉版鱼、鲟鱑鱼

    英文名Northern snakehead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饮膳正要》:阿八儿忽鱼,脂黄肉粗,无鳞骨,止有脆渭,胞可作鳔胶,甚粘,鳔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其鱼大者有一、二丈长,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2.《纲目》: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屠也在矾石湍流之间,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多误人之,昔人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鲟科动物蝗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so dauricus(Georgi)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杀后,取肉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涡处,捕食其他鱼类。性成熟迟,需17-20年,5-6月为产卵期,溯江产卵,卵深灰色,产卵约150万粒。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

    原形态

    蝗鱼,体长约2m,大者可长达5m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前端略向上翘,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宽大,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须2对。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彼此相连,并向腹面伸展。体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棘,背行骨板较大,黄色,10-16块;体侧骨板黄褐色,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后位;臀鳍26-36,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背青黑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

    归经

    肺;肝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不宜久食。

    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主病后体虚;筋骨无力;贫血;营养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1.《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2.《医学人门》:醒酒。

    3.《医林纂要》:壮筋骨,长气力。

    4.《随息居饮食谱》:补虚,令人肥健。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别名鸟不企、鸡云木、鹰不扒、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处始载于《福建师范学院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长刺楤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spinif......
  •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来源药材基源:为苏铁科植物华南苏铁的根或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cas rumphii Miq.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华南各地广为栽培,长江流域有盆栽。资源分布:原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越南、缅甸......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别名苦颠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实。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间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茎直立,具分枝,全体密被黄硬毛和针......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叶。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止痉。治小儿惊厥。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别名龙须草、绣球草来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 rubra (Lour.) 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华东、西南、华南。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淋浊。用法用量5钱,配伍其它药,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