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山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苦菜拼音注音Shān Kǔ Cài别名

    老蛇药、野洋烟

    来源

    菊科山莴苣属植物毛脉山莴苣Lactuca raddeana Maxim.,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镇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疮疡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钱,泡酒服;外用适量,嫩叶熬膏或根磨酒搽患处。(治蛇咬伤加大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山苦菜拼音注音Shān Kǔ Cài别名

    野洋烟、老蛇药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高莴苣花、嫩叶。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被柔毛。叶互生,有乳汁,叶片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3.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翼,边缘有稀疏的.浅齿,下面叶脉及叶柄被长粗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内2层较长,外层短;舌状花,黄色。瘦果具多数棱,有冠毛。

    本植物的根(野洋烟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驱风,除湿,镇痛。

    复方

    ①治发痧腹痛:山苦菜花研末。每次服三分至五分。

    ②治痈疡疖肿:山苦菜嫩叶煮水熬膏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山苦菜拼音注音Shān Kǔ Cài别名

    老蛇药、野洋烟

    英文名flower and leaf of High Lettuce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脉山莴苣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raddean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林下、灌丛及平原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

    原形态

    毛脉山莴 二年生草本,高65-120cm。全株具乳汁。茎淡红色,常密被狭膜片状毛,上部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柄长,上部叶柄渐短,有翅;叶片卵形、椭圆形或三角状长卵形,大头羽状全裂或深裂,边缘有不等大齿缺,下面沿脉有较多的膜片状毛。头状花序圆柱状,径约1cm,有9-10个小花,多个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窄圆锥花序;全为舌状花,黄色;总苞片3-4层。瘦果倒卵形压扁,每有5-6条高起的纵肋,有宽边;果颈喙部极短;冠毛白色,粗糙。花果期8-11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发痧腹痛;疮疡疖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外用:适量,嫩叶捣膏。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国药典》:白术拼音注音Bái Zhú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别名朱砂莲、一点血、躲蛇生、毒蛇药、避蛇生。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背蛇生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
  •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别名白花杜鹃、白映山红来源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白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以根及花入药。秋末采根,夏初采花,鲜用或晒干。性味辛、酸,温。功能主治止咳,固精,止带。......
  • 《中药大辞典》:白杨叶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叶。功能主治《纲目》:“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复方治臆疮腿:白杨新叶,用手指打数十下,使叶熟软,以背面贴患处,每个疮面贴......
  • 《中药大辞典》:白杨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功能主治《纲目》:“消腹痛,治吻疮。“用法用量内服:浸酒。外用:烧汁涂。复方①治腹胀满坚如石,积年不损者:白杨东南枝,去苍皮,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