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佛手花

    《中药大辞典》:佛手花拼音注音Fó Shǒu Huā别名

    佛柑花(《四川中药志》)。

    出处

    《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佛手花朵花蕾。于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收,或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

    主产四川、浙江。此外,云南、广东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花朵,长约1.5厘米,花柄短,约2~5毫米;花萼杯状,或略呈五角形,略有皱纹;花瓣5,长披针形,长1~1.2厘米,宽3~5毫米,两边向内卷曲,外表淡棕黄色,有棕褐色麻点;雄蕊多数,黄白色,长0.8~1厘米,着生于花盘周围;子房上部狭尖,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以朵大、完整、香气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

    《药材资料汇编》:"平肝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佛手花拼音注音Fó Shǒu Huā别名

    佛柑花。

    英文名Flowr of Fleshfingered Citron出处

    出自《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 sarcodactylis (Noot.)Swingle的花朵和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medica L.var. sarcodactylis (Noot.)Swingle

    采收和储藏:4-5月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摘,或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亚热带。

    资源分布: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佛手柑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老枝灰绿色,幼枝略带紫红色,有短而硬的刺。单叶互生;叶柄短,长3-6mm,无翼叶,无关节;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6cm,宽2.5-7cm,先端钝,有时微凹,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花单生,簇生或为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数;于房椭圆形,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分裂如拳状,或张开似指尖,其裂数代表心皮数,表面橙黄色,粗糙,果肉淡黄色。种子数颗,卵形,先端尖,有时不完全发育。花期4-5月,果熟期10-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长约1.5cm,呈淡棕黄色,基部带有短花梗;花萼杯状,略有皱纹;药瓣四枚,呈线状矩圆形,外表可见众多的凹窝,质厚,二边向内卷曲;雄蕊多数,着生于花盘的周围;子房上部较尖。气微、味微苦。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气;和胃快隔。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各家论述

    《药材资料汇编》:平肝胃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栗子拼音注音Cì Lì Zi别名细梗蔷薇来源蔷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性味甘、酸、微涩,平。功能主治止痢消肿。主治痢疾,痔疮。用法用量3~5......
  • 《中药大辞典》: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蛔虫症。用法用量研末开水冲服,0.8~1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别名......
  • 拼音注音Cì Tónɡ Huā别名鹦哥花(《天中记》)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金疮,止血。“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刺梨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茨梨(《分类草药性》),文先果(《四川中药志》),团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生境分布生长于中山及低山地区的沟旁、路边或灌木林旁。分布江苏、湖北、四川、......
  • 《中药大辞典》:刺梨叶拼音注音Cì Lí Yè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叶片。功能主治①《草木便方》:“疗疥,痈,金疮。“②《贵阳民间药草》:“治小儿热疮,捣敷;外痔,焙干,研末,麻油调敷。亦可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