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佛肚花

    《中药大辞典》:佛肚花拼音注音Fó Dù Huā别名

    岩白菜,虎皮、小荷草。

    出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佛肚花全草。夏、秋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潮湿的山坡林下裸岩上和阴湿的峭壁上。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平展贴生于岩面上;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上面密被白色柔毛,下面脉上密被黄褐色绒毛,网咏明显,边缘有不整齐钝齿。花梗从叶丛中抽出,长12~15厘米,顶端常有叶状苞片5,其上有数花呈伞状;萼5裂,卵形,顶端急尖,边缘疏生锯齿;花冠淡红紫色,5裂,2唇形,裂瓣顶端钝圆;雄蕊4,内藏;花盘明显,圆柱形;子房上位。长蒴果熟时5瓣裂。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活血,消肿毒。

    复方

    ①治痈、无名肿毒:鲜佛肚花捣烂外敷。

    ②治劳损、筋骨酸痛:佛肚花根四至五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③治外耳道渗出性湿疹:鲜佛肚花全草捣烂,取汁滴敷患处。

    ④治小儿惊风、感冒头痛:佛肚花全草四至五钱。水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佛肚花拼音注音Fó Dù Huā别名

    华东佛、肚苣苔、岩青菜、石燕三七、金丝草、虎皮、岩白菜、小荷草

    英文名Herb of Chien Briggsia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浙皖粗筒苣苔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iggsia chingii Chu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潮湿岩石上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及江西。

    原形态

    浙皖粗筒苣苔 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叶柄长1.2-4cm,被犭色绵毛;叶片椭圆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4-10cm,宽2-2.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有锯齿,上面密被短柔毛,下面沿叶脉密被锈色绵毛,其余部分疏生短柔毛。花葶2-4条,高10-16cm;聚伞花序1-2次分枝,每花序具1-5花;花序梗长11-17cm,疏被锈色绵毛;苞片2,狭倒卵形至线状披针形,被毛;花萼长约1cm,5裂至基部,外面密被锈色绵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cm,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具紫色斑点,下方肿胀,上唇2裂,裂片圆形,下唇3裂,裂片长圆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花盘环状;子房狭线形,长约9mm,花柱短,被微柔毛。蒴果倒披针形,长4.5-7cm,先端具短尖头。种子多数,细小,表面光滑。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活血消痈。主感冒头痛;劳伤;筋骨酸痛;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取汁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Zhì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善奔驰,......
  • 《中药大辞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别名地鵏油、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再放入锅内,炼去水分,放凉即得脂肪......
  • 《中药大辞典》:鸨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涕果别名蜜心果、粘心果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苦,凉。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