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市隐庐医学杂着》 夹阴证邪说害人论

    作者: 王严士

    今人于年轻有室之人,一经发热,治之不应,必指为夹阴证,改用附、桂、参、地大热大补之品以杀之。病家亦咎病患之不慎,而不怨医者之误治,故医者乐言夹阴,为卸过之地,而冤死者多矣。有父母者,或归咎于媳,而无可置辨,则衔恨轻生,造孽何可胜道!不知房劳或遗精之后,感受风寒,亦必由太阳经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躁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

    炳按∶房室之后病发热,为夹阴证。然古来不信者甚多。考《张氏医通》、《伤寒缵绪》,有夹阴一条,必外症少腹痛,阳物缩,足胫冷为真。出小建中加减炒制用之。但张云∶真伤寒可治,三时之病此者,长沙复生,不能 指也。有以上见证者,确有此病,虽少腹痛减,足胫已暖,阳缩已伸,仍不能救也。我亲手治之。叶天士云∶病前病中夺精者,阴气先伤,如寒时觉其寒盛,热时觉其热炽,(此初起也日浅。)及病甚化热,津液必易涸也,皆是内虚,阳邪传入阴经,即不死,伤寒偏死下虚人也。古语亦非数剂可愈之症。若用桂、附、参、地,必胸闷作恶,减食烦热,但大热大补之药,阴虚之体,服之无病生病矣。徐灵胎当时与叶氏争名。著作亦言之过甚,如先生一样耳,读书自具眼目为要,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袁子才句,余甚佩之。

    若果真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徐洄溪论之详矣。奉劝医者勿轻言夹阴以害人,病家勿轻信夹阴以自害。按证施治。毋事张皇,庶几天下多一生人,即地下少一冤鬼,亦相得之道也。至于夹阴二字,本属庸人杜撰,置之不辨可尔。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雪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