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或白口疮,因病损口腔粘膜表面呈白色凝乳状得名。婴儿容易发生本病;患消耗性疾病(糖尿病、癌肿、血液疾病等)的成人,抵抗力低下时亦会发生。白色念珠菌为本病的主因,而诱发因素大致有以下方面:

    (1)婴儿室哺乳用具的消毒未达到要求,引起个别鹅口疮患儿白色念珠菌交叉感染;

    (2)分娩过程中产道内的白色念珠菌传染给婴儿;

    (3)婴儿口腔卫生差,口液酸度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4)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病,削弱了口腔内一般细菌对白色念珠菌的拮抗作用。

    口腔粘膜表面是鹅口疮的好发部位,多见于舌背、软腭、颊部和下唇内面。病发之前多先有粘膜充血、水肿等症状,接着为灼热、刺痛和干燥感,病损表面逐渐出现与周围界限分明的白色凝乳状凸起斑块,斑块与底面附着紧密,虽可将白色斑膜撕去,但不久又发生。鹅口疮患儿的全身症状为发热、呕吐和腹泻等。

    只要重视婴儿在哺乳期间口腔卫生和哺乳用具严格消毒,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

    婴儿患了鹅口疮除应积极去医院治疗外,在家可用2%苏打溶液或硼酸钠溶液拭洗病损局部,使口腔的酸性环境逐渐改成碱性,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鹅口疮便容易治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