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茧唇

    茧唇

    茧唇是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疮疡经验全书》云:。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名曰茧唇也。”《外科正宗》云:“初起如豆,渐大若蚕茧,突肿坚硬。”相当于西医的唇癌,为口腔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病机]

    由于心思太过,忧虑过度,心阴耗损,心火内炽,移热于脾,郁结于唇;或过食煎炒炙博,醇酒厚味,脾胃受伤,积热酿痰,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或肾阴亏损,相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而致本病。

    [诊断]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大多数发生于下唇的唇红缘部位,少数发生于下唇的外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发病与长期吸烟,尤其使用烟嘴及烟斗有关。口唇白斑、疣赘及皲裂等病变长期不愈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初起时,以唇部出现可排除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损伤的无痛性肿块或溃疡为特征。

    局部表现有3种情况:①唇部结块如豆,逐渐增大,肿而坚硬,形如茧壳,继而溃破;②唇部起圆形肿物,似乳头、蕈状突出,进一步溃烂似翻花,时流血水;③唇部溃疡,周围呈堤状,底部发硬,肉似翻花。以上三者均可累及颌下而出现坚硬肿块。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心脾火炽唇肿高突坚硬,或溃烂疼痛;伴口渴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心思太过,忧虑过度,心火内炽,移热于脾,郁结于唇,故唇肿高突坚硬,疼痛;热盛肉腐,故溃烂;火易伤津,故口渴;心移热于小肠,故尿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有热之象。

    治法: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凉甘露饮加减。

    (二)脾胃实热口唇肿块突起,唇口燥裂,灼热疼痛;伴面赤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胃受伤,积热移脾,火盛生痰,痰随火生,留注于唇,故口唇肿块突起坚硬,唇口燥裂,灼热疼痛;火为阳性,其性炎上,故面赤;热盛伤津,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实热之见症。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减。

    (三)相火上炎口唇溃烂,痛如火燎,色紫暗,时流血水;伴两颧发红,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肾水亏损,相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故口唇溃烂;火毒蕴结,经络阻塞,故痛如火燎;肾水亏乏,虚火内生,故见两颧发红,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不能手术治疗者,可于肿块溃烂时外敷皮癌净,1天或隔天1次,待疮面焦痂四周翘起,推之活动时即停药。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早期一旦确诊,即应尽早手术。

    [预防与调摄]

    1.及早治疗口唇白斑、疣赘及皲裂,

    2.戒烟,避免使用烟嘴、烟斗。

    [结语]

    茧唇相当于西医的唇癌。其特点是:初起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似乳头、蕈状突出,溃烂后翻花如杨梅:心脾火炽证,治宜清火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凉甘露饮加减;脾胃实热证,治宜通腑泄热、化痰解毒,方用凉膈散加减;相火上炎证,治宜滋阴降。,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应早期诊断,争取早期手术。

更多中药材
  •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