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乳岩

    乳岩

    乳岩是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仅次于子宫颈癌,且近年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

    [病因病机]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及乳腺的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

    [诊断]

    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转移至椎骨则发生背痛,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和黄疽。

    某些特殊形式乳癌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临床最常见的硬癌有所不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乳头湿疹样癌和炎性乳癌。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临床上出现慢性湿疹性病变,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发硬,边界较清。病变继续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有时可在乳晕深部扪到肿块。淋巴转移出现很晚。

    炎性乳癌临床少见。多发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犹如急性炎症。扪诊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而无明显的局限性肿块。炎性乳癌转移早而广,对侧乳房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可在发病后数月即死亡。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病人如有乳头溢液,可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针吸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术中快速病理切片为常用方法。

    [鉴别诊断]

    一、乳癖好发于30—40岁女性。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无粘连。

    二、乳核好发于20—30岁妇女。肿块多发生于一侧乳房,形似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进展缓慢。

    三、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肿块可1个或数个,质地坚实,边界不清,和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气滞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伴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钹,苔薄,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痰湿交阻乳络,故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边界不清;肝失疏泄,故性情急躁;肝郁气滞,故胸闷胁胀;舌淡、苔薄、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二)冲任失调乳房肿块坚硬;伴月经不调,婚后从未生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脏腑及乳腺生理功能紊乱,气滞、痰瘀互结于乳房,故乳房肿块坚硬;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聚于胞宫,故月经不调,婚后未能生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之象。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三)毒蕴溃烂癌肿破溃,血水淋漓,臭秽不堪,色紫剧痛;伴饮食不佳,身体渐瘦;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瘀滞化火蕴毒,火毒蕴结,瘀阻乳络,热盛肉腐,故癌肿破溃,血水淋漓,臭秽不堪,色紫剧痛;脾胃失运,故饮食不佳,身体渐瘦;苔薄黄、脉弦数为瘀滞化火之象。

    治法:解毒扶正。

    方药:化岩汤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四)气血虚弱乳癌晚期,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动则气短,身体瘦弱,饮食不思;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久病正虚,正不胜邪,热毒内盛,热盛肉腐,故乳房肿块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毒邪瘀阻乳络,不通则痛,故疼痛难忍;气血亏虚,机体失去温煦与濡养,故面色苍白,身体瘦弱;心失所养,故动则气促;脾虚不运,故饮食不思;舌淡红、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二、外治法

    有手术禁忌症,或已远处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治疗者可采用中药外治。初起,用阿魏消痞膏外治;溃后,用海浮散或冰狮散、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散外敷。

    [其他疗法]

    一、手术治疗乳癌根治切除术是治疗乳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旦确诊,而又未发现远处广泛转移者,均宜首选手术治疗。

    二、化学疗法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手术后配合化学药物治疗,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三、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防止局部复发。

    四、激素治疗绝经前病人的激素疗法主要是采取绝经措施,行卵巢切除或X线照射卵巢,或采用雄激素治疗。绝经期后病人可应用抗雌激素制剂。

    [预防与调摄]

    1.普及防癌知识,定期自我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优生优育,提倡母乳喂养婴儿。

    3.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4.局部忌重压,忌艾灸、针刺、切开及外涂腐蚀药。

    [结语]

    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其特点是: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好发于40—60岁妇女。应与乳癖、乳核、乳痨相鉴别。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冲任失调证,治宜调摄冲任、理气散结,方用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毒蕴溃烂证,治宜解毒扶正,方用化岩汤加减;气血虚弱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本病一旦确诊,而又未发现远处广泛转移者,均宜首选乳癌根治术,术后应配合化学疗法、放射治疗和激素治疗。

更多中药材
  • (1)楝邪金汤组成:八月札15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15克,桔皮12克,桔叶12克,枳壳9克,木香9克,佛手片6克,郁金12克,莱菔子12克。加减:湿热内蕴加蒲公英、垂盆草、白花蛇苦草、由基黄、茵陈、山栀、黄芩、黄连、石上柏、大青叶、板蓝根......
  • (1)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处方: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桃仁、?虫、白术、大黄、由三七(先煎)各10克,莪术15克,半枝莲、鳖甲(先煎)各30克。加减:有尿赤便秘等热象加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龙葵;伴苔腻、脉弦滑或濡,胸闷恶......
  • 1、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主症:胸腹痞满,食后胀闷更甚,易怒易躁、胃纳差、呃逆、恶心、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毒。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气滞血瘀主症:两胁胀痛或刺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胸闷腹胀,纳呆乏力。舌淡红或......
  • 乙肝患者是否多数要变为肝硬化或肝癌,肝炎病人如何防止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经专家研究表明,诱发肝癌的因素有:肝炎病毒感染与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酗酒、吸烟、亚硝胺、微量元素失调以及遗传,人体内的肝脏细胞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可能会失去正常调控,......
  • 肝癌会传染吗 患肝癌的途径,大家应该知道肝部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吧,可是最近几年来肝癌非常盛行,就小编周围的人,就有好几个患乙肝的,听说乙肝具有传染性,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跟肝癌患者接触。肝癌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1、避免暴晒医学界已经肯定了紫外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