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古今医统大全》 伤寒补遗 / 伤寒死候

    作者: 徐春甫

    凡看伤寒,要识死证死脉亲切,一一理会,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须以脉参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药。倘有锉失,咎将谁归?

    汗后热退脉静者瘥。

    阴阳诸证脉平,吉。

    阳证见阴脉者死。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不治。

    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凶。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

    汗后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气先绝也。

    环口黎黑,虚汗发黄,脾气绝。

    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粗,见阳脉而躁者死。

    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索者,即日死也。

    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

    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则脉出。一曰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两感伤寒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成 。又曰热而 者死。

    发少阳汗则谵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发动气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汗后为愈,今汗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脏结者死。(结胸证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

    厥阴舌卷囊缩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曰脏厥,不治。

    阴阳头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正汗出多,用绵被盖覆,包手足温暖,急投五味子汤,服之 时,必大汗而解矣。投药无汗,脉不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