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柿子叶

    《中药大辞典》:小柿子叶拼音注音Xiǎo Shì Zi Yè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小叶黑面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小柿子"条。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烧伤。"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外伤出血,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研末撒。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小柿子叶拼音注音Xiǎo Shì Zi Yè别名

    黑面叶。

    英文名leaf of Littleleaf Breynia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钝叶黑面神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eynia retusa (Dennst.)Alston[phyllanthus retusa Dennst.;B.patens(Roxb.)Bent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路坎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钝叶黑面神 落叶灌木,高1-2m。全株平滑无毛。茎皮灰褐色。小枝四棱,带绿色。单叶互生;叶柄长约3mm;叶片椭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2-3cm,光瑞钝或近急尖,全缘,干后变黑褐色。花小,黄绿色,2-4朵生于叶腋;单性异株,花瓣和花盘缺;雄花萼片6,陀螺状;雄蓝3,花丝合生成柱,生于短丝状花梗上,雄蕊柱伸出于花药之上;雌花径2.5-4mm,花萼盘状,先端6裂,具较短花梗,花柱粗大,具3叉;子房3室。蒴果近圆球状,直径8-10mm,果皮肉质不开裂,橙红色,无毛,有种子10-12颗。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9月,果期7-11月。

    归经

    肺经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燥湿止痒;收敛止血。主湿疹;皮炎;外伤出血;疮疖;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或晒干研粉撒包。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烧伤。

    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外伤出血,疮疡湿疹。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别名七星箭[四川]来源蓝雪科角柱花属植物紫金莲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蓝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甘、辛,温......
  • 拼音注音Bò Lán别名苤蓝、撇蓝、茄连、甘蓝、玉蔓青、芥兰头、玉头、香炉菜。出处本品载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蓝。《农政全书》“芥蓝“条载:“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青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所述特征与球茎甘蓝一致。《纲......
  •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叶兰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别名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蕲蛇药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性味淡......
  • 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 Gēn别名野洋参根(《贵州草药》)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兰科植物大斑叶兰或小斑叶兰的根茎及根。夏、秋采挖。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补虚。“复方①治肾气虚弱,头目眩晕,四肢乏力:野洋参根一两,蒸鸡或炖猪肉......
  • 拼音注音Bān Yè Jǐn Cài别名天蹄。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斑叶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uariegataisch. Exc Lin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