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指鼻腔内疼痛。《诸病源候论·鼻痛候》:“肺气通于鼻,风邪随气入于鼻中,搏于血气,邪正相击,气道不宣,故鼻痛。”亦可由痰火郁阻清窍而发。临床除鼻痛(多为隐痛)外,常兼有口舌干燥等证。宜宣肺通窍,用藿香正气散、祛风通气散;痰火盛者,宜二陈丸加黄芩、桔梗、栀子、麦冬;鼻痛、鼻干、咽燥、微咳,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如因醇酒厚味所致,方用甘露消毒丹。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证名。指鼻腔内疼痛。《诸病源候论·鼻痛候》:“肺气通于鼻,风邪随气入于鼻中,搏于血气,邪正相击,气道不宣,故鼻痛。”亦可由痰火郁阻清窍而发。临床除鼻痛(多为隐痛)外,常兼有口舌干燥等证。宜宣肺通窍,用藿香正气散、祛风通气散;痰火盛者,宜二陈丸加黄芩、桔梗、栀子、麦冬;鼻痛、鼻干、咽燥、微咳,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如因醇酒厚味所致,方用甘露消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