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继承和发展中医要丰厚传统文化的根基

    中医自诞生以来,就吸允着传统文化的乳汁,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摇篮。

    自古就有医易相通之说,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同源,阴阳五行学说构筑了易经和中医两座大厦。易经中有关阴阳的概念,有关气的概念,有关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在中医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六十四卦中的许多卦理,都丰富着中医的基础理论。如易经中的损益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中。易经中的整体观﹑平衡观深刻的影响和指导着中医。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懂易经的人,就难以深入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这是许多学习中医者认为中医理论抽象难懂,晦涩不明,落后于时代的错误认识的根源。

    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同样润泽了中医

    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相互呼应,儒家的“仁义观”,孕育了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思想。

    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直接指导了中医有关物质世界认识的运动观和结构观,道家也是中医养生思想及气功理论的先驱。

    所以,学习中医者学点易经的知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观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夯实中医的基础。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正是这个道理。

    学习中医还应具备相应的古文基础。

    由于中医古典论籍都是由古文写成,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是很难正确理解古文的内涵,经常出现望文生义,指鹿为马的笑话。

    如《五十二病方》中:“煎之沸,即以布足之,予其汁”。这里“足”与“予”字非常费解。通过学习古文因声求义的训诂,我们可以理解古代足于捉同声,予与抒古音相同,所谓“足之”是沾取其汁再把它拧到器皿里。予等于抒,意从器皿中把药汁舀出候用。

    不懂训诂,行吗?

    古文有:“鲁哀公询问孔子道:乐正夔一足,信乎?”鲁哀公的意思是“听说乐正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回答说,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原来乐正夔能使音乐和谐,并据此安定天下。所以,我们才说象乐正夔这样的贤能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这才是夔一足的意思,不能正确理解古文的歧义,于是,一个好端端的人就俨然成为一只脚的怪人了(鲁哀公稀里糊度犯了一个形式逻辑中偷换概念的错误)。当时的人尚可发生此误,况后人乎?

更多中药材
  • 第一点就是口腔舌体灼热疼痛,舌头啊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口腔黏膜也是这种感觉,早晨一起来,这个症状就开始了,一直到晚上,这一天没有好受的时候,逐渐的加重,到晚上睡觉了,我算解脱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是这样的一个临床表现。所以说大家来看一下,通常......
  • 她是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为什么强调年龄,因为这个女性患者来了就讲了,说我有这种子宫肌瘤,也有腺肌症,然后你说我都到这个年龄,马上绝经了,杨大夫你就帮我控制一下,把我这症状缓解缓解,如果绝经了,它不再长了,有就有,那我也不想挨刀动手术了。我......
  • 这个患者,说来也是一个巧合,我是给他家属看病,然后他陪着来的,他就跟我说了这个头痛的问题,他说我这个头痛,几乎疼了20多年了,每天都疼,也尝试了很多的治疗办法,那么这个中药能不能治,我就跟他讲,你可以跟我聊一聊,然后,尝试用中药去解决一下这......
  • 这位患者口服的是埃克替尼靶向药物治疗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出现了副作用,第一就是反酸,烧心,胃特别的不好,自从吃上这个药物之后,胃特别的难受,反酸,水,烧心,甚至有一种灼热疼痛的感觉。再有,大便溏薄,大便不成形,一天两三次,这也是之前所没有的。......
  • 这是一位老年患者,他来诊的时候,伴有的一个症状就是什么?胃胀,胃疼,胸闷,嗳气,老胃病了,很多年了,就是这个心口窝下边特别的胀,吃点东西更加严重,有的时候还伴有疼痛的感觉,用他的话讲,心口窝下边按着都是非常硬的一个状态,这块胀领着胸都是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