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柔毛水杨梅

    《中药大辞典》:柔毛水杨梅拼音注音Róu Máo Shuǐ Yánɡ Méi别名

    水杨梅、五气朝阳草(《云南中草药》)。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柔毛水杨梅全草。夏、秋采集。切碎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或潮湿的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山东、浙江。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全体密被淡黄色柔毛。根茎粗短,须根多数。基生叶为羽状复叶,具长柄和明显的托叶,顶端小叶大而钝头,两侧小叶大小不等,小叶缘均有粗锯齿或缺刻,基部楔形;茎生叶互生,越向茎顶越小。花单生或为伞房花序式排列,黄色;副萼片线状披针形;萼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枚;雌雄蕊均为多数。瘦果细长,具宿存长刺状花柱。果时花托被淡黄色长硬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味

    ①《云南中草药》:"苦湿,凉。"

    ②《陕西中草药》:"甘辛,平。"

    功能主治

    补脾肾,祛风湿,消痈肿。治腹泻,痢疾,白带,崩漏,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①《云南中草药》:"健脾,补肾,解毒。治食滞腹泻,肾虚腰痛,贫血,乳腺炎,疮毒。"

    ②《陕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消炎止痛,镇痉,治腰腿痛,跌打损伤,乳痈,咽痛,扁桃体炎,痈疽疮疡,瘰疬,痢疾,崩漏,白带,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柔毛水杨梅拼音注音Róu Máo Shuǐ Yánɡ Méi别名

    水杨梅、地椒、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南布正、毛通经、虎掌叶、小益母、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草水杨梅、中华水杨梅、五气朝阳草、大仙鹤草、大路边黄、头晕草、大疮药、龙须草、瘦狗还阳、萝卜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儿惊风草、草本水杨梅。

    英文名Chinese Avens,all-grass of Aleppo Avens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柔毛路边青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um japonicum Thunb.var.chinense F. Boll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切碎,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300m的山坡草地、田边、河边、灌丛及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原形态

    柔毛路边青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须根簇生。茎直立,被黄色短柔毛及粗硬毛。基生叶为大头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1-2对,其余侧生小叶呈附片状,连叶柄长5-20cm;叶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顶生小叶最大,卵形或宽卵形,浅裂或不裂,长3-8cm,宽5-9cm,先端圆钝,基部阔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大圆钝或急尖锯齿,两面绿我,被稀疏糙伏毛,下部茎生叶3小叶,上部茎生叶为单叶,3浅裂;茎生叶托叶草质,边缘有不规则粗大锯齿。花两性;花序疏散,顶生数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径1.5-1.8cm;萼片三角状卵形,副萼片狭小,比萼片短,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黄色;雄蕊多数,花盘在萼筒上部;雌蕊多数,彼此分离;花柱丝状,顶生,柱头细小,上部扭曲,成熟后自弯曲处脱落;心皮多数。聚合果卵球形,瘦果被长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先端有小钩,果托被长硬毛。花、果期5-10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水杨梅甙(gein),酚性葡萄糖甙及糖类(sugars)等。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日本水杨梅(Geum japonicum)民间用作利尿药,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其有效成分即为水杨梅甙。

    归经

    脾;肾;肝经

    性味

    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补肾平肝,活血消肿。主头晕目眩;小儿惊风;阳痿;遗精;虚劳咳嗽;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健脾,补肾,解毒。治食滞腹泻,肾虚腰痛,贫血,乳腺炎,疮毒。

    2.《陕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消炎止痛,镇痉。治腰腿痛,跌打损伤,乳痈,咽痛、扁桃体炎,痈疽疮疡,瘰疬,痢疾,崩漏,白带,小儿惊风。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Dù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茎洗净,切片,叶切碎,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此种产于美国东部,美国栽培葡萄品种多出自此种。现我国云......
  • 《中药大辞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别名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西中药志》),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云南中草药》),大绿叶、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三七“条。性味《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
  •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