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眼科阐微》 妇人胎前产后眼症

    作者: 未知

    按妇人胎前、产后眼症,与常人不同,须要审症的而用药当,庶几无伤胎之患。

    夫胎前产后,多因气血失调,以致燥火上攻,阴阳涩滞,或风邪乘虚,邪火浸淫,七情抑郁,六气引邪。不必拘泥其翳膜红疼,胎前惟有安胎清火,产后惟用养荣散郁。二症须分有余不足,在气分宜调之、散之,在血分宜补之、行之,自然愈矣。最避硝、黄等峻药破血及泄小肠之药。用疏利药不妨。以妇人怀孕,其病多有余也。孕妇心脾壅热,目赤,咽膈渴苦,烦闷多惊,用∶

    简易知母饮

    赤茯苓 黄芩 麦冬 知母 桑白皮 黄 细甘草(各等分)

    上剂白水煎,加竹沥一小钟,碗内冲服。

    孕妇蕴热,两目忽然失明,宜用∶

    天门冬饮子

    羌活 白茯苓 人参(各八分) 天冬 知母(盐水炒)茺蔚子(各一钱二分) 防风 五味子(各五分)

    水煎热服。

    孕妇外感风寒,浑身壮热,眼花头昏,宜用∶

    芎苏散

    紫苏 川芎 麦冬 白术 陈皮 干姜(炒黑) 白芍(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末,每五钱,姜三片,葱头三段,水煎温服。

    孕妇头眩目昏,视物不见,盖因胎气有伤,热毒上攻所致。宜服∶

    消风散

    石膏 防风 菊花 羌活 川芎 荆芥 白芷 当归 羚羊角 甘草 大豆黄卷(炒各等分)

    为末茶调,食后下三钱。

    孕妇临月,两目忽然不见,灯火不明,头疼目昏,肝脏壅热。宜服∶

    天冬饮子

    天门冬 知母 茺蔚子 防风 辽五味 茯苓 熟地 羌活 荆芥 川芎 白芍 当归

    上剂加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胎前产后,眼内血翳流出,烂弦、羞明。云翳等症,宜用∶

    生黄散

    生地 茺蔚 川芎(各二钱) 桑白皮 当归 菊花(各一钱) 赤芍(四钱) 薄荷 黄芩 黑参 白芷 木贼 防风(各三钱) 桔梗(六钱) 知母 甘草(各五钱)

    上为细末,清茶下三钱。

    产后目病者,血少肝虚也。盖产则百脉皆动,气血俱伤,虚而不足,风邪易入。肝虚则发生之气弱,血少而胆失滋养。精汁少,则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症者多。

    产后眼昏头晕,烦渴口干,气少脚软,宜服∶

    熟地黄汤

    熟地(八分) 糯米(一撮) 人参(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钱)

    姜一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产后,自午后至夜,昏花不明,宜服∶

    四物补血汤

    熟地(二两) 香附米(酒制) 川芎 白芍(酒洗炒) 归身(酒洗炒) 甘草(四分) 夏枯草(八分)

    共为细末,食后白汤下三钱。

    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经水不调等症,宜服∶

    四制香附丸

    香附(八两分四分,酒、醋、盐、便各煮过晒干) 黄柏(酒炒) 熟地(各一两) 泽兰叶 川芎(酒炒) 白芍(酒炒) 当归(炒各两半) 益母草(四两忌铁)

    共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下。食远亦可服。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