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苗。
【异名】竹笋、笋。
【性味归经】甘,寒。入胃、大 肠经。
【功效】清热消痰,利尿消肿,止泻痢。
【应用】
1.痰热咳嗽:毛笋同肉煮食。(《本草求原》)
2.肾炎,心脏病,肝脏病等浮肿腹水:毛笋、陈蒲瓜各60g,或加冬瓜皮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按语】
竹子种类多,竹笋品类亦多。市场现售的有圆笋、毛笋、冬笋、青笋、鞭笋等。毛笋浙江、福建山区多,青笋出于云贵山区,鞭笋为毛竹鞭之嫩者。且竹笋自古被视为菜中珍品,故有“山珍”之称。
【参考文献】
1.《食物本草》:“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2.《饮膳正要》:“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多食发病。”
3.《本草求原》:“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痘疹血热毒盛,不发起者,笋尖煮汤及入药,俱佳。”
4.《随息居饮食谱》:“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