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基原】为痧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异名】地栗、乌芋。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消积,利湿。
【应用】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满胀大: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3.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按语】
凡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病症均宜食用荸荠。荸荠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肿作用,可治肾炎水肿。胸中烦闷者食之亦宜。
【参考文献】
1.《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2.《本草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基原】为痧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异名】地栗、乌芋。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消积,利湿。
【应用】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满胀大: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3.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按语】
凡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病症均宜食用荸荠。荸荠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肿作用,可治肾炎水肿。胸中烦闷者食之亦宜。
【参考文献】
1.《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2.《本草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