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鲜嫩果实。
【异名】天罗、布瓜。
【性味归经】甘,凉。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通络。
【应用】
1.肠风:丝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6g,空心下。(《续本事方》)
2.痰喘咳嗽:丝瓜烧存性为末,枣肉如弹丸大,每服1丸,温酒化下。(《家庭食疗手册》)
3.经脉不通:丝瓜焙干,为末空心酒下。(《海上名方》)
4.肺热咳嗽:干丝瓜花10g,蜂蜜适量。(《滇南本草》)
【按语】
丝瓜幼嫩时供食用。丝瓜中含皂苷和丝瓜苦味质及多量粘液,还含有瓜氨酸。丝瓜老熟后去皮所留之网状纤维,称丝瓜络,燃炭后有通络作用。丝瓜籽可以化痰排脓。
【参考文献】
1.《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2.《本草纲目》:“老者烧存性服,祛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