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注】凡痈疽初起,七日以前,开结拔毒,非灸不可。不痛者灸至知痛,疮疼者灸至不疼。盖着毒则不痛,至好肉则痛,必灸至知痛者,令火气至好肉方止也。着皮肉未坏处则痛,着毒则不痛,必灸至不疼者,令火气着毒方止也。法以纸蘸水满覆患上,看纸先干处,即先灸之。但灸法贵于早施,如证起二、三日即灸,十证可全八九;四、五日灸者,十证可全六七;六、七日灸者,十证可全四五,愈早愈妙。其法不一,有隔蒜灸者,有当肉灸者,有用黄蜡灸者,有用附子灸、豆豉灸、蛴螬灸者。一壮灸至百壮,以效为度。
至艾壮之大小,则量疮势以定之。然灸有应忌者,如肾俞发不宜灸,恐消肾液;手指不宜灸,因皮肉浇薄,恐皮裂肉 。至于头乃诸阳之首,诸书俱云禁灸,若误灸逼毒入里,令人痰喘上涌,反加大肿。然遇纯阴下陷之证,必当灸之,不灸则不能回阳。若半阴半阳之证,则仍当禁而不灸。
隔蒜灸法
大蒜切成片,约三钱浓,安疮头上,用大艾壮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若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两三处先干,两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若疮势大,日数多者,以蒜捣烂,铺于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凡痈疽流注、鹤膝风,每日灸二三十壮。痈疽阴疮等证,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毒上,其法照前。经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从之,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则肉腐为脓。盖毒原本于火,然与外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开结其毒,以移深居浅也。
黄蜡灸法
凡痈疽、发背、恶疮、顽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浓,次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即溃。疮久溃不敛,四围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瘀脓尽化,收敛甚速。
附子饼灸法
生川附子为末,黄酒合作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壮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寒袭之,以致血气不能营运者,实有奇验。
豆豉饼灸法
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量疮大小,黄酒合作饼,浓三分,置患处灸之,饼干再易饼。如已有疮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令肉破,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疮孔出汗即瘥。
蛴螬灸法
疳 恶疮,诸药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
麦冬粳米饮
此方治痈疽阴疮,法当艾灸,或灸太过者,或阳疮不应灸而误灸者,以致火毒入里,令患者头项浮肿,神昏痰涌,吁吁作喘,急服此药,以清解火毒甚效。
麦门冬(去心) 粳米(各三钱)
水二盅,煎一盅,徐徐热服。
【方歌】麦冬粳米各等分,能医灸后头项肿,神昏痰涌作喘声,水煎徐徐功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