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捻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再用纸捻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者畏惊惶。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注】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用火针烙之。二枚一样,形如箸粗,头圆,长七寸。捻时蘸香油炭火上烧红,于疮头近下斜入,向软处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绵纸撮捻如绳状,随深浅捻入烙口,余纸分开,外贴膏药,此古法也,今罕用之。盖恐患者惊惧,故以阳燧锭代之。
阳燧锭
蟾酥(末) 朱砂(末) 川乌(末) 草乌(末,各五分) 直僵蚕(末,一条)
以上共和匀,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炖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搅匀;再入当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瓷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灯草蘸油,捻火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毕,即饮米醋半酒盅。候起小 ,用线针串破,出黄水些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再诸疮初起,于肿处各灸三五壮,立瘥。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捻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再用纸捻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者畏惊惶。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注】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用火针烙之。二枚一样,形如箸粗,头圆,长七寸。捻时蘸香油炭火上烧红,于疮头近下斜入,向软处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绵纸撮捻如绳状,随深浅捻入烙口,余纸分开,外贴膏药,此古法也,今罕用之。盖恐患者惊惧,故以阳燧锭代之。
阳燧锭
蟾酥(末) 朱砂(末) 川乌(末) 草乌(末,各五分) 直僵蚕(末,一条)
以上共和匀,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炖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搅匀;再入当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瓷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灯草蘸油,捻火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毕,即饮米醋半酒盅。候起小 ,用线针串破,出黄水些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再诸疮初起,于肿处各灸三五壮,立瘥。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