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饮食或因动作而再病者.曰劳复)
瘥后又头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自热无汗.神气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瘥后又身热无汗.心下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呕.用三因橘皮汤.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后面肿.或腰以下肿.治用索矩三和汤.
橘皮 浓朴 槟榔 白术(各三两)甘草(炙) 紫苏(各二两.去粗梗) 木通 海金沙(各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温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气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治用三因温胆汤.
半夏 枳实 竹茹(各二两) 橘皮(三两)甘草(一两) 白茯苓(一两)
上六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