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融在医古文中的“六经”语辞--“六经”与医古文(一)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与中医药学关系甚密,故医古文中多有引述“六经”之语句的情况。出自于“六经”的“膏肓”、“二竖子”(以上见《春秋左氏传》)“十全之上工”(见《周礼·天官》)等名词几乎在中医典籍里频频出现,成了中医药词典里的常用词汇、专用词汇。

    “六经”产生于先秦,而其中之一的《乐》,却毁于秦火,后又失于对它的研究,至汉时,经师所传就只有五经之书了,唯失《乐》经。其余五经又莫不与孔子有关,据记载,五经都经过孔子的增、删、修、传,赋于新意。“孔子定《五经》,以行其道”(《白虎通·五经》)。既如此,暂且将孔子学生编纂的记述孔子一生言行的《论语》补上,仍凑足六,亦不违背它与其他五经为同一体系之旨义。其实后世也把《论语》扩了进去,称之为经书。做此说明,只是特在以下举例中不被六经之内含所惑罢了。

    通医者必通儒。在旧时行医中,许多名医、大家被世人誉为“儒医”,他们大多都熟习过儒家的“六经”,故在其著述和传播医学知识的文章中就必然多引述“六经”之语,甚至直接使用的就是“六经”中的语言,且能做到连贯自然,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如被称为医圣的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所作之序言中就批评过那些不重视医药的人。所用语言就多为“六经”之词汇,如在提到他们“遭邪风之气”、“患及祸至”时,只好“降志屈节”(降志,一词出自《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束手受败”(受败,一词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四方有败”)、“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重器,一词出自《礼记·少仪》:“不訾重器”),“蠢若游魂”(游魂,一词出自《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有变”)、“危若冰谷”(冰谷,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之缩写。出自《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竟竟,如履薄冰。”另有《诗·小雅·小旻》:“战战竟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两诗语意相同),这一连串的词语几乎全部出自于六经,而且把它融汇到自己的字里行间,看不到东拼西凑的人为痕迹。若不是平日能吃透了“六经”,这些词语怎会信手拈来?!

    阅读医古文最吃功力的要属掌握这些融汇在字句里的“六经”语句,除了“标格亦资于诂训”(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多读些大家、名家的书注外,就是从源头上学习“六经”,掌握字(辞)源。此外还有一些属于现当代使用比较生僻的“六经”语句,也应在学习医古文时下点功夫才能掌握。例如戴良先生的《丹溪翁传》一文在介绍朱震亨的人品时提到说,他“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朱震亨这“尝曰”之内容就是一段取自《礼记·表记》的语言,郑玄曾给《礼记》这段话注云:“行有枝叶,所以益德也;言有枝叶,是众虚华也。枝叶依干而生,言行即由体出。”这一段引文就属生僻,从另一角度亦证明朱震亨不仅在医学上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是对“六经”章句也是功底深厚,所以能在平日与人交往中,将“六经”之语,背诵如流。

更多中药材
  • 红花,艾叶,我们都知道,而且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的,艾叶活血理气,祛寒湿,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两者在一起的作用可谓相辅相成,疗效更好;很多人都会每天准备一盆水加入适量的红花艾叶泡泡脚,缓解一天来的压力,那么红花艾叶泡脚禁忌你知道吗,并不是......
  • 在古代的时候,女性一直都处在地位低下的情况,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要怀孕生子,所以体虚的女性就有可能会出现胎动不安或者是见红的情况;艾叶有治疗胎动不安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温经止血,是不错的药材,那么究竟艾......
  • 地锦草,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医药材。地锦草,一般是一年两熟,在夏天或者是秋天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收获了。地锦草的外貌并没有多么出众和好看,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绿色的植株。地锦草的药用价值是非常的高的,可是大家好像并不知道地锦草的药用价值有什么。那么,......
  • 萝卜可以说一样是浑身是宝的食物,萝卜可以做成菜或是汤,在我们享受萝卜的美味时有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萝卜籽的功效,萝卜籽有消食的作用,而且还不不理气并且化痰,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蜂蜜一起喝,对于治疗胃不舒服和消化不良效果很好,通过下文我们一起......
  • 养生节目虽然在这几年才开始变得流行,但是养生这一概念却不是刚刚兴起的,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之前就总结出了各种通过饮食来养生的目的,比如人们对于吃特定食物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老人长高速我们要在早上的时候吃生姜,晚上的时候吃萝卜,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