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陈旧与鲜活的“六经”语辞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产生于遥远的时代,“六经皆史”,(章学诚语)记录着当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历史走到今天,“六经”的一些词汇陈旧了,过时了。如没有人再用“噬脐”比喻后悔莫及(见吴师机《理瀹骈文》二则(二)“一药之误,每欲噬脐。”噬脐一词语出《春秋左氏传·庄公六年》)。今天也没有人把“辨脉”写成“平脉”。(见张仲景《伤寒论》序。“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平脉,即“辨脉”,平通“辨”。语出《尚书·尧典》:“平章百姓。”李贤注时引郑玄说,“辨,别也。”孔疏,“平,辨义通。”)同样,今天也没有人用“寻尺”表示很短的距离。(见柳宗元《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石之精粗疏密,寻尺特异。”“寻尺”一词语出《诗经·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郑玄笺:“八尺曰寻”。)但还有一些“六经”语句,或由于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或自然地反映了一些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被保留了下来,虽属古语词,但至今还很鲜活,在许多人的口头上流传,这就必然也会反映到医古文中来,象彬彬(有礼)(见顾景星《李时珍传》“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份份,即“彬彬”。语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强中干(见宋濂《增医师葛某序》,“外强中干,祸作福极。”“外强中干”一词语出《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五年》),谆谆(教导)(见朱震亨《不治已病治未病论》:“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谆谆”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谆谆,教导不倦貌),触类(旁通)(见汪昂《医方集解》序:“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触类”一词,语出《易·系辞上》“触类而长之”),此外还有很多,都可以从“六经”中找到语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语言的延续,就是思想的延续,人类智慧的延续。一些鲜活的“六经”语言仍在今日之传承,给今天生活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丰富了今日生活之文化内容,才使我们感到我们的民族蕴藏多么丰厚的文化遗产,这种感受应与对中医药学的感受是一致的,这恐怕也是学习医古文的另一种价值吧。

    医古文中所引用“六经”语句,无论是过于陈旧,今人已不再使用,还是现如今仍在流行,朗朗上口,仍然“鲜活”,但都属于古语词之范畴,既然它属于词类里的一个品种,且又确实存在于医学文献之中,为了读懂中医文献就一定要攻克它,因为继承、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是我们这一代新中医学子们的光荣使命

更多中药材
  •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
  • 第一:脾气虚症,通常表现为容易腹胀,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无华,舌质淡,胎白,中医治疗上一般以健脾补气为主。第二:脾阳虚通常表现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凉的食物,喜欢温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中医......
  • 陈皮作为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药材,它主要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作用,并且它归脾肺经,在治疗脾胃气滞、食滞,咳嗽化痰上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为脾虚引起的腹胀,痰多湿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党参,白术这些......
  • 这位朋友其实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裂纹舌淡有脾虚的一个现象,裂纹舌大家都知道,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啊,就是脾虚湿盛所导致。脾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虚水谷精微和气血就不能濡养我们的舌体,同时体虚会导致体内形成湿气,这个湿气又上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