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艾灸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性腹泻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治艾思路和治艾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和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医务人员在近期被河南省政府派驻艾滋病高发村期间,运用艾条灸法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腹泻是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的普遍反应之一。研究人员共观察了30例患者。这30人均在2002年检测出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26例在2003年3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其中多数人服药治疗的依从性较好。本组患者以长期慢性腹泻,间歇性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腹泻次数多数在2~4次/日,少数为5次以上;病程从两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为6个月至1年。大部分患者伴有乏力、易疲劳、食欲欠佳,部分患者伴上腹部胀闷不适,进食后明显。个别患者自开始服抗病毒药后1周左右即出现腹泻,自行暂停服药后可缓解,因病情需继续服药,腹泻则持续存在。本组病例舌象除1例为舌红苔白腻外,大多为舌淡红或舌中嫩红,或舌体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苔白稍厚或稍腻,少见苔薄微黄,脉象多为虚、细、濡、弱、缓脉。脉症舌象多呈脾虚证,或以脾虚证为主的特点。

    针对西药止泻疗效欠佳且花费较高以及当地多见艾蒿的情况,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艾灸治疗,基本方法为艾条灸关元、神阙、足三里、天枢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30例患者中29例临床痊愈,1例无效,痊愈病例随访两个月未见复发,艾灸有效率达96%,经过灸治数次后,患者体力及食欲即好转,乏力症状及食欲明显改善,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在本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大多数经3次灸治即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稀便程度好转,经6次灸治大便基本正常,少数病例经10次灸治恢复正常,个别患者经1次灸治后大便恢复正常,即本组病例均在灸治10次内临床痊愈,说明艾灸治疗见效快。有1例患者伴黏液便,短暂好转后继续灸治疗效不明显,最终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两名患者第一次灸治后出现腹痛肠鸣,未经特殊处理半小时后自行缓解,说明艾灸治疗安全可靠。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这只是一次初步的临床观察,但仍说明在治疗艾滋病腹泻方面,艾灸疗法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好。而且,很多穴位易于选用,基层医务人员易于掌握,甚至患者稍加培训即可自行灸治;艾源丰富,材料易得,费用低廉,可节省巨额医药经费和医药资源。因此,充分发挥艾灸法的优势,“以艾治艾”,前景广阔,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组织进行大规模的、严谨的、科学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证明艾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疗效,找出其作用机理。

更多中药材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