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诊为“膀胱咳”。大抵皆由肺肾阳虚,卫外不固感寒所致。治拟温阳固肾,补肺散寒,方用吴佩衡先生大回阳饮加味:

    制附子15克,干姜12克,肉桂12克,细辛5克,炙甘草12克,补骨脂15克,穿山龙30克,仙灵脾15克,蛇床子15克,鸡血藤15克,黄芪20克,杭白芍15克。4剂,水煎服。上方制附子先煎,肉桂后下,忌食辛辣、荤腥、生冷之品。

    服上方后,咳即减轻,不咳即不遗尿,畏寒亦轻,舌淡略胖,苔白,脉虽沉但较之前有力,药证相合,原方加制附子量为30克,制附子需先煎同前,续服4剂,效不更方,前后共服12剂,诸症均痊。并嘱其可服附子生姜牛肉汤,以资巩固。

    “膀胱咳”之名首见于《素问·咳论》,篇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边。”又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本案病人遇寒即咳,咳而遗尿,正与前论相合,参以脉症,诊为“膀胱咳”。患者此前屡服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治病不求其本之故。《难经》言:“呼出心与肺,吸人肝与肾”,均说明咳嗽不独在肺,且与肝、脾、肾等诸脏关系密切。既如本案由肾阳虚所致,投以吴佩衡先生大回阳饮,温固肾阳自属正治,方中所加仙灵脾、补骨脂、蛇床子增强温肾纳气之功。朱良春前辈在其《用药经验集》中指出:蛇床子、穿山龙均有良好的止咳平喘之效,证之临床,确实疗效非凡。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活血,有助于增强患者体质。细辛一味为温肺散寒而设,反佐白芍恐防附,桂、姜温燥伤阴,方药对证,故获效颇佳。

    另余体会《读经典、做临床》确有相当意义,临证时若只读些汤头、药性及普通教材确不足以应临床无穷之变,故太史公司马有“人之患患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之叹。益知当代名老中医王永炎等先生倡导后学“读经典”之苦心孤谐。(马驰骋)D3

更多中药材
  • 我讲的病例是赵女士,三十岁,那么她的表现是什么呢?头晕、耳鸣,眼睛发胀,其实头也胀痛。还有视物昏花,这眼镜模糊发干发涩,看东西模糊,然后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那么她什么问题啊?肝阳上亢,当肝郁气结日久,肝郁之后就化火,肝阳和肝火还有什么区别?......
  • 因为我们这个阳气它的变化是根据四季来走的,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过程。春天的阳气开始滋生,夏天呢达到至盛,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到冬天的时候,阳气闭藏,就当春夏的时候阳气旺盛,这个时候补阳气就会事半功倍。第二点什么呢?尤其到夏天......
  •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一个医案,这是一个气虚的患者,这个气虚主要是脾气虚,其实气虚包括好多种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啊,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脾气虚为主。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嘛,当他虚了之后,整个人体一身之气也就虚了。李先生三十岁,比较年轻,虽然年轻......
  • 第一个我们现在最多的就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来的,关于烦躁啊、郁闷啊,想的事特别多呀。那么这个问题呢在中医讲的什么属于叫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都会出现什么头晕的反应。第二个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为什么会头晕呢?我们头晕有很多原因,有气虚、血虚、湿热、痰......
  • 肝郁气滞是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一个情况,现在就会压力比较大呀。这阶段疫情也比较严重,大家就是觉得比较紧张。那么这个时候肝郁的患者更多了。那么有的时候说就是生个气呗,哎,无所谓,哎,情绪不好嘛又能怎么样呢?但是长久的这种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