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不必为“补养”而输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钟爱”上了输液(或称吊点滴)治疗,动辄卷起袖子,要求医生给他输液,哪怕只是伤风感冒,甚至是一时的乏力不适。

    输液是常规治疗(给药途径)的一种,但不是首选的方法。通常运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失水,大出血。短时间内大量的水分或血液丧失,急需补充血容量和迅速控制症状,这时必需输液。

    二、危重病人抢救(包括突发事故造成的严重创伤)。因为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要调整用药,而且要使它们马上发挥作用。所以,打开静脉通路(输液)是必需的。

    三、严重的感染。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需要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而口服或肌肉注射不能或不便于达到目的,这时就要选择输液。

    四、肿瘤的治疗。各种肿瘤的化疗,副反应大,口服或肌注不易一下子大剂量进入人体,需要通过输液给药。

    五、不能进食或者不能自理的病人。通过输液,可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能量以及治疗的药物。

    在没有这些物殊需要的情况下,一般是不需要输液的。

    有人认为输液对身体是一种“补养”,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认识更为普遍。为弄明白这种认识是否合乎道理,不妨让我们分析一下经常使用的液体“内容”。临床上常用的液体有0.9%的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注射液、5%的葡萄糖盐水注射液、10%的葡萄糖注射液。包装一般是500毫升1瓶,或100、250毫升1瓶。其中主要成分是水,这种水经过严格的过滤和消毒,不含任何杂质或微生物;其次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少量元素,主要也就是钾、钠、氯、钙离子。所谓的“营养”就是指葡萄糖。如果以10%浓度来计算,500毫升液体里面只不过含50克葡萄糖。50克葡萄糖充其量也只不过相当于一个馒头。能吃能喝的人,需要用这一瓶液体来补充营养吗?

    另外,输液时对血管来说是一种刺激。这刺激,不是指输液针头透过皮肤刺破血管的皮肉之苦,而是指所输进的“内容”对血管的刺激。输的液体浓度越高,刺激越大;所含的成分越多,刺激亦越重。所以,有的病人由于长时间输液,肢体上的血管都硬化了,针一刺就破。真正抢救时,连可以用的血管都找不到了。再说,一旦输液器具被污染,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您何必去冒这个风险呢

更多中药材
  •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