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艾叶丸

    《圣惠》卷五十九:艾叶丸别名

    伏龙肝丸

    处方

    艾叶1两(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木香1两,地榆1两(锉),伏龙肝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1两(锉,微炒),赤芍药1两,黄芩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赤痢,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伏龙肝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艾叶丸处方

    艾叶(炙)1两,干姜(生)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益智(去皮)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小便利,少腹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以饭压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鸡峰》卷十五:艾叶丸处方

    艾叶半两,赤芍药半两,干姜半两,附子半两,陈皮1两,当归1两,川芎3分,吴茱萸1分,甘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血虚腹胁 (疒丂)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或醋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五《鸡峰》卷十:艾叶丸处方

    艾叶4分,赤小豆4分,当归4分,阿胶4分。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失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圣惠》卷七十二:艾叶丸处方

    艾叶1两(微炒),鳖甲1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当归1两(锉,微炒),卷柏1两半,白龙骨2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赤芍药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腹肚胀满,脐下 (疒丂)痛,大便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艾叶丸处方

    艾叶(炒)3分,黄连(去须,炒)3分,木香(一半生,一半炒)3分,肉豆蔻(去壳)3分,地榆(锉)1两,阿胶(炙燥)半两,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圣惠》卷八十:艾叶丸处方

    艾叶1两(微炒),熟干地黄2两,代赭石1两半(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芎藭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牛角(角思)2两(烧),牡蛎1两(烧为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产后恶露不绝,腹 (疒丂)痛,气息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八十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当归(炒)、芫花(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妇人恶物不下。恶露纯水,脉紧涩者。用法用量《医略六书》本方用法:红花酒煎三钱,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饮积胞门,恶血亦化为水,而恶露所下纯水,故小腹疼痛,牵连脐腹焉。当归酒炒以养其......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保命龙虎丸处方白胶香(别研) 虎骨(酥炙) 黑牵牛(生) 乳香(别研) 地龙(去土.炒) 古文钱(火烧醋淬七次) 木鳖子(去壳.另研) 当归(洗焙) 川乌(炮.去皮脐) 没药(别研) 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去心)......
  • 《中国药典》:保和丸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性状本品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酸、涩;或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
  • 《中国药典》:保和丸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性状本品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酸、涩;或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
  • 处方陈皮5钱,半夏曲5钱,白茯苓5钱,枳实(麸炒)5钱,厚朴(姜汁炒)5钱,槟榔5钱,莱菔子(炒)2钱5分,木香2钱5分。制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痢疾有积,胃弱不可重下者。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