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吐严重,难以服药。诊断明确时,如果采用中医外治疗,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缓急止痛效果更好。介绍如下:

    敷法药用大黄,芒硝75克,冰片25克。将上药研制成细末,用醋混合,外敷右上腹痛。或者用生山栀子、生大黄、芒硝、乳香、冰片、鲜芙蓉叶等研末,外敷痛处,也有效果。

    热熨法为雄黄50克,鸡蛋2个。将雄黄切碎,与鸡蛋混合,用猪油煎成薄饼,用布包好,敷在疼痛区,加热水袋。

    针灸疗法体针:首选剑突下压痛点(阿是穴),垂直注射4~5英寸,刺激性强,无针,无插头。次选中湾梁门、九尾、足三里、香四白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电针。耳针:选择耳穴交感、神门、肝、胆敏感点,腹泻注射约30分钟。

    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太冲,9~11夹脊穴。将阿托品注射液0.5~1mg与安痛定注射液2ml混合。首先注射一侧足三里,刺激性强,快速推入半量药液,然后将余液注入对侧太冲穴。如果疗效不好,可以在9~11夹脊穴(右)用稳定注射液按压,找到压痛点注入穴位,最好感觉到肝胆区。注射后可立即缓解,晚者15分钟内可见效。

    拔火罐最好用罐头瓶,在剑突下压痛处置火罐,可保留2~6小时。玻璃罐装瓶体积大,直径大,透明,观察使用方便。使用时,用废纸点火,在瓶中稍微燃烧,即紧贴上腹部疼痛部位,吸力越大越好。但为了避免烧伤,只要疼痛不发作,晚上就可以留一晚。

    捏脊疗法患者俯卧,用双手从患者背部自上而下按摩,引起皮肤发热,即用双手从骶部向颈部提升棘突两侧皮肤,提升三次,然后按摩两侧腰部。效果好,腹痛停止。

    指压疗法使患者向右倾斜俯卧位,第10胸椎棘突旁1.5英寸(胆俞穴),第11胸椎棘突旁1.5英寸(脾俞穴)和阿是穴(背部压痛最明显)。技术:医生用拇指或食指腹部靠近穴位,缓慢向下压力,持续约30秒,压力重刺激(直至患者无法忍受),然后放松,交替按压上述穴位,导致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感觉温暖酸麻木。

    相应点压迫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用右手掌根或肘关节鹰嘴按压右肋角。力量由轻而重。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继续压迫10分钟,可加强止痛时间。这种方法可以解释家庭手术。

    按摩疗法具有止痛、促进排虫的作用。右手拇指靠近右肋骨,沿肋骨边缘推至剑突下,然后沿腹部白线左右,连续按摩7~8次。适合儿童,因为儿童腹肌柔软,效果更好。

更多中药材
  •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
  •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42岁的男性,他来找我的时候主要表现就是这个,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个胀闷,还有呢就是平时工作的时候容易生气,心烦,晚上睡觉呢也是特别容易做噩梦。我看了一下他的脉象呢,是弦滑脉,苔是白腻,有齿痕。从上面这些表现呢,中医就给......
  • 它分三种吧,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是克罗恩病,还有一种呢,肠镜经常打出这样的报告的,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改变,结肠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肿啊,甚至有一点点渗血了,重的呢可能会有糜烂,这个就是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呢,一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