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为“君臣佐使”易名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现代的解释,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段富津主编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为准,叙述如下: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称,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笔者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君药改为主攻药(简称主药):主攻药,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可1~2味药,或适当增加,但应均为主攻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攻药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改为助攻药(简称助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剂量小于君药。

    佐药改为辅佐制约药(简称辅药):有三种意义,一是辅佐、协助主攻药、助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制约。用以消除或减轻主攻药、助攻药的毒副作用。三是反方向制约而能增效的药物,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主攻药性味相反而可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辅佐制约药的药力小于助攻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改为调和引导药(简称引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导向药,即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以达到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调和引导药的药力较小,用量要轻。

    笔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用整体的、宏观的理论去解释人体产生的生理与病理现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整体调控的方法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方剂则是这种理论体系治疗疾病的最常用的手段。将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改用现代语言的名称,更容易掌握与记忆,同时也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这也是中医学的与时俱进。

更多中药材
  • 气虚质在临床表现就是乏力,我们首先看病人没劲乏力,就是气虚质。它的表现主要是乏力自汗,肌肉松软,气短懒言,精神不振,并且这些人性格比较内向,这是气虚质。......
  • 第一个是平和质,第二个呢是气虚质,第三个是阴虚质,第四个阳虚质,第五个痰湿质,第六个湿热质,第七个血瘀质,第八个气瘀质,还有我们情况比较特殊的特禀质,共分为9种体质。每种体质症状表现是不一样,我们先来了解这个平和质,平和质是我们正常的一个体......
  • 首先看这个痛经的原因,我们以前讲过,痛经从大的方面讲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虚,一个寒,一个淤,其实大家看红糖水这个功效就是温经散寒的功效,所以红糖水主要针对哪一些症状有效呢?就是寒症引起的痛经比较有效,如果对淤的话就没什么效果了,假如你宫寒引起......
  • 对于这个更年期的症状,首先是调节自己的心情啊,不要焦虑,首先感觉这个力气越来越不如从前,这个情绪就感觉力不从心,就感到焦虑,这个首先从心理上调理的话,就是舒展我们的心情。第二个我们从饮食方面,一般那个更年期这种阴虚火旺,我们尽量不要吃什么助......
  • 我们正常的是肝肾气血充盈呢,到更年期时候,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的话,就肝脉不足,会导致这个肝经有淤堵的情况,就脾气比较大,就这个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