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热泻脾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热泻脾散处方

    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 黄芩 赤苓

    功能主治

    清脾泄热。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用法用量

    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医宗金鉴》:清热泻脾散组成

    栀子、生地黄、黄芩、茯苓各三钱(各9克),煅石膏半两(15克),黄连、灯心草各一钱(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

    主治小儿鹅口,满口生白屑,舌红苔白腻,脉细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鹅口疮、口腔溃疡、手足口病等病症。

    1.鹅口疮:以清热泻脾散治疗心脾积热型鹅口疮36例,疗程为7日,以口腔内黏膜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痊愈29例,占80.56%;有效4例,占11.11%;无效3例,占8.33%。(《河南中医》2013年第1期)

    2.口腔溃疡:以清热泻脾散加减治疗22例,与维生素B2治疗20例对照。疗程为3天,以临床症状的改善判断疗效。结果:中药组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5%;西药组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17期)

    3.手足口病: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疗程为6日,以手足及躯干部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等症状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痊愈率72%,总有效率98%。(《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5期)

    方解

    本方石膏、栀子清心脾积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养阴,灯心草、赤苓健脾利湿。临床如见胃纳不香,加薏苡仁、莱菔子、麦芽等,大便秘结,加大黄。清热泻脾散虽为小儿而设,但也可治疗成人心脾蕴热的病证。

    方歌

    山栀芩连灯芯草,石膏茯苓生地黄,心脾积热循经发,清热泻脾鹅口疮。

    摘录清·《医宗金鉴》
更多中药材
  • 处方金精石、银精石、阳起石、玄精石、磁石、石膏、滑石、禹余粮石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入金、银钳锅子内盛之,用盐泥固济口,以文、武火煅炼红透,放冷,研如粉,入水银半两,轻粉1钱,研令不见星子,却入余药,再研匀。功能主治癞病。用法用量令患人先洗疮......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风丹处方滑石(细研)、天麻(酒浸),各一两。龙脑(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蚕(微炒)、白附子(炮),各半两。半夏(白矾制)二两,寒水石(火烧通赤.细研.水飞)半斤。炮制上件药,捣罗为细末,入研者药同研令匀,......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八风九州岛岛岛岛汤处方麻黄(去节.四两)。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风、独活,各三两。石膏(绵裹.搥碎)、茯苓、白术、川芎、柴胡、当归、人参、细辛,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炮制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
  • 《千金翼》卷十六:八风十二痹散处方细辛1两,巴戟1两,黄耆1两,矾石(烧)1两,厚朴(炙)1两,白敛1两,桂心1两,黄芩1两,牡荆1两,山茱萸1两,白术1两,女萎1两,菊花1两,人参1两,天雄(炮,去皮)1两,防风1两,萆薢1两,石斛1两,......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风散处方藿香(去土)半斤,白芷、前胡(去芦),各一斤。黄(去芦)、甘草、人参(去芦),各二斤。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三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及治寒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