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辣蓼草

    《中药大辞典》:辣蓼草拼音注音Là Liǎo Cǎo出处

    《江苏植药志》

    来源

    为蓼科植物柳叶蓼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分布南北各地。

    原形态

    柳叶蓼,又名:绵毛酸模叶蓼。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茎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数紫红色小斑点,被绵毛,节稍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疏绒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托鞘膜质,筒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绿白色或粉红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脉,无腺点;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圆形,花柱2歧。瘦果卵圆形,扁平,两侧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药理作用

    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60%对各种痢疾杆菌于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新鲜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剂涂于皮肤,能预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治肿疡,痢疾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复方

    治痢疾:辣蓼一把。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

    备注

    同属植物辣蓼、水蓼、假长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区均作辣蓼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辣蓼草拼音注音Là Liǎo Cǎo别名

    辣蓼、酸模叶蓼、旱苗蓼、苦蓼大马蓼、白辣蓼

    出处

    出自《江苏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dolium Sibth.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5-2.5m。茎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数紫色斑点,被绵毛,节稍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膜质;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疏绒毛,下面被灰白色绵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绿白色或粉红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脉,无腺点;雄蕊通常6枚;花柱2。瘦果卵圆形,扁平,两侧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性状

    性状鉴别 茎直径约至6mm;表面有紫红色斑点。叶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无毛或被稀白色绵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有腺点;托叶鞘无缘毛。圆锥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点。气微,辛、辣。

    以叶多、带花、味辛辣浓烈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较多,长80-273μm;单细胞非腺毛较少,长约至1120μm,直径约7μm,基部常有一短细胞并生;腺毛较多,头部类圆形或椭圆形,4-15个细胞,直径27-36μm。②下表皮单细胞非腺毛众多,腺毛偶见。③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60%对各种痢疾杆菌于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

    2.外用 新鲜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剂涂于皮肤,能预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解毒;健脾;化湿;活血;截疟。主疮疡肿痛;暑湿腹泻;肠炎痢疾;小儿疳积;跌打伤疼;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复方

    治痢疾:辣蓼一把。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uān Bái Bāo Qí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川白苞芹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thosmyrnium japonicum Miq.var. sutchuensis de Boiss.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
  • 拼音注音Chuān Sù Xīn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川素馨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urophyllum Hemsl.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片或段,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中。......
  • 别名刺芹儿、山萝卜根、黑老鸦头、和尚头、山萝卜、川断、滋油菜、川萝卜根、鼓锤草。英文名Dipsaci Radix来源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 Ai.的根。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
  • 《全国中草药汇编》:川芎拼音注音Chuān Xiōnɡ别名芎藭、小叶川芎英文名RHIZOMA CHUANXIONG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或Ligusticum wallichii F......
  • 拼音注音Chuān Méi别名大乌泡、乌泡来源蔷薇科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 Bur. et 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四川。性味酸、咸,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呕,活血。主治劳伤吐血,月经不调,口有腥气,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