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清热泻脾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热泻脾散处方

    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 黄芩 赤苓

    功能主治

    清脾泄热。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用法用量

    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医宗金鉴》:清热泻脾散组成

    栀子、生地黄、黄芩、茯苓各三钱(各9克),煅石膏半两(15克),黄连、灯心草各一钱(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

    主治小儿鹅口,满口生白屑,舌红苔白腻,脉细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鹅口疮、口腔溃疡、手足口病等病症。

    1.鹅口疮:以清热泻脾散治疗心脾积热型鹅口疮36例,疗程为7日,以口腔内黏膜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痊愈29例,占80.56%;有效4例,占11.11%;无效3例,占8.33%。(《河南中医》2013年第1期)

    2.口腔溃疡:以清热泻脾散加减治疗22例,与维生素B2治疗20例对照。疗程为3天,以临床症状的改善判断疗效。结果:中药组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5%;西药组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17期)

    3.手足口病: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疗程为6日,以手足及躯干部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等症状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痊愈率72%,总有效率98%。(《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5期)

    方解

    本方石膏、栀子清心脾积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养阴,灯心草、赤苓健脾利湿。临床如见胃纳不香,加薏苡仁、莱菔子、麦芽等,大便秘结,加大黄。清热泻脾散虽为小儿而设,但也可治疗成人心脾蕴热的病证。

    方歌

    山栀芩连灯芯草,石膏茯苓生地黄,心脾积热循经发,清热泻脾鹅口疮。

    摘录清·《医宗金鉴》
更多中药材
  •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八神来复丹处方消石30克 硫黄30克(透明者,同消石为末,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太阴玄精石(研飞)30克 五灵脂(水澄去沙石,晒)青皮 陈皮 小茴香 沉香 木香 南星各30克。制法上......
  • 《鸡峰》卷十三:八神汤别名姜曲汤处方神曲3两,麦糵3两,青盐3两,甘草3两,生姜6两,胡椒2分,草豆蔻2个(大者,面裹,烧黄熟),丁香2钱。制法上除了香、胡椒外,将6味令杵成粗滓,带润淹1宿,焙干。功能主治辟除雾露山岚之气,消饮食,温脾益胃......
  • 处方黄丹1两,南粉1两,乳香少许。功能主治一切恶疮。用法用量上前2味,同入乳钵内细研令匀,分作8分;用油4两,于铫子内煎令热,将铫子于地上放少时,入1分丹粉于油内,用青活柳枝如指粗者,右转搅令极匀(柳枝若煎得焦头,即旋去黑者),却将铫子于火......
  • 处方白木3两,厚朴(炙)3两,人参3两,茯苓3两,吴茱萸3两,陈曲3两,麦糵3两,芎3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消谷下气。主饮食不消。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 处方山楂、枳实、大茴、吴萸、荔枝核。功能主治疝气。摘录《医学传灯》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