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穴位贴敷疗痛经

    20岁的小李从月经初潮时就有痛经,每当月经来潮时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疼痛难忍,必须卧床休息。周期性的疼痛如同定期“受刑”,使小李每当此时就精神紧张,如临大敌,心中充满了恐惧,疼痛愈发折磨得她身心俱疲。最近,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医生为她采用了穴位贴敷外治法,取得了良好疗效,折磨她多年的痛经竟然治愈了。

    妇女在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叫做痛经。该病也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未孕妇女,月经初潮即有腹痛者,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疾患,多与子宫发育不全、精神紧张及内分泌失调有关。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也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如焦虑、恐惧以及一些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继发性痛经多继发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

    郑州市三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于东歌介绍,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失调,血行受阻引起的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其治疗以通调冲任之脉,和血活血为主。在临床上将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因外感风寒湿之邪或情志内伤引起气血阻滞胞宫所致,表现特点为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有块。虚证则是因气血不足或肝肾虚损引起胞宫失养所致,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质稀。

    于东歌说,中医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它与针灸一样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对人体穴位给以外用药物刺激的一种方法,是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药物外敷于穴位既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又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且穴位贴敷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体质虚弱者,不宜服药者尤为适宜。

    穴位贴敷治疗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只要辨证恰当,因证施治,不但能即时止痛,还能解除导致疼痛的病因,防止痛经复发。穴位贴敷治疗继发性痛经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则需查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整个治疗期间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风寒,并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有利于减轻疼痛,防止复发。

更多中药材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朱某某,男,39岁,发现蛋白尿一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现尿蛋白3+,血压150/90mmHg,主诉腰膝酸软,舌淡紫,苔白,脉弦。辨证属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处方:生黄芪40克,党参20......
  • 痔疮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好食肥甘厚腻或煎炒燥热之物,以致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长期积聚大肠;或因嗜酒成瘾,湿热下注,蕴聚肛门,致使经脉壅阻,筋脉驰纵,从而形成痔疮,反复发作。患者多辨证为实证、热证。刺络放血疗法就是针对实证、热证患者......
  • 雷鸣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