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钝痛,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还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若胆囊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稠胆汁所阻塞,或欧蒂氏括约肌痉挛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绞痛。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有胆囊积水时,可扪及大的胆囊。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胆石症的基础上,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其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依据为胆石症病史和胆绞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十二指肠引流及胆囊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物等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时,应用抗菌药物,对反复发作的胆绞痛,一般行胆囊切除术,疗效较好。

    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内有胆结石而言。胆结石可发生于胆囊或胆管。本病平时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当胆石从胆囊移动至囊胆管或总胆管,或从扩张的总胆管移行至壶腹部时,由于胆囊或总胆管平滑肌扩张及痉挛,因而产生胆绞痛。胆绞痛大多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饮食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后发作。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为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腰背部放射,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以及黄疸,并可见舌苔白腻或微黄,严重者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洪数。右上腹有压痛及叩击痛。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胆汁郁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尤其在饱食后或吃油腻食物后容易发作,以及持续时间很短而波动较大的黄疸,有利于本病诊断。十二指肠引流,X线胆道或胆囊检查、超声波检查及十二指肠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有助于确定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结石溶解剂、抗菌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内窥镜下欧蒂氏括约肌切开取石等方法,此外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对肝、胆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

    胆石症多属中医的“胁痛”、“结胸”、“黄疸”范畴。认为胆附于肝,与肝脏相表里,肝与胆在经络上联系密切。肝性条达,主疏泄,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糟粕,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使胆汁排泄不畅。日积月累,久经煎熬,聚结成石。结石阻滞,不通则痛,则发为胁痛。胆汁逆溢肌肤,则发为黄疸。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

    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153例,除有3例症状减轻外,其余150例均获临床治愈。有效率100%,治愈率98%。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140例,基本治愈(B超检查胆石排出,右上腹部疼痛消失,随访1年半以上未发病)112例,显效(B超复查胆石部分排出,右上腹或肋下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偶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发病)22例,好转(B超复查胆石未排出,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以上未发病)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8%,结石排出时间最短1天,最长50天。

更多中药材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