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方舟子:我怎么没资格指责中医

    读了付瑞雪《方舟子没资格指责中医》一文(《扬子晚报》2007年1月23日),我不禁想反问一句:付瑞雪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要批评一个人,总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搞清楚人家究竟在说什么,如果只是以讹传讹、劈头盖脑地一顿乱批,用付瑞雪本人的话说,“哗众取宠的嫌疑更大一点!”

    比如付瑞雪说我日前出书批判“医圣”张仲景,而其实我刚刚出的这本书叫《科学成就健康》,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乃是倡导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健康问题,主要内容是剖析、揭露市场上各式各样骗人的保健品,根本就不是在批判张仲景,甚至不是在批判中医,只是在书的最后谈到了公众关心的中药副作用问题。书中只有一处提到张仲景,原因是我见到有一名医生打着张仲景的招牌推销中成药,声称张仲景用过的药就没有问题,我才告诉大家不要迷信张仲景,古人以为没有问题的中药现在很多都被用科学方法检验出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一向被中医认为无毒的马兜铃科草药其实有严重的肾毒性,据估计已让十几万人得了严重的肾衰竭。既然付瑞雪也承认张仲景“那时由于认知手段、认知程度有限,如果与现在相比,当然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对我不要迷信古人的建议,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批的不是张仲景,批的是那些把科学当成了宗教,至今把张仲景当成神仙一般顶礼膜拜的人,他们无视一千多年来医学的进步,至今不敢说我们掌握的医学知识早已远远超过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付瑞雪又指责我说:“你方舟子没有研究过中医,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呢?”我不知道他何以断言我没有研究过中医?就因为我不是一名中医师?如果只有中医师才能批评中医,那么是不是也只有风水先生才能批评风水,算命先生才能批评算命,气功大师才能批评人体特异功能,邪教信徒才能批评邪教呢?我发表过十几篇剖析中医的文章,马上又要出一本剖析中医的书,而至今还没有见到有人具体指出我对中医的理解犯了什么知识性错误,难道这还不足以表明我对中医有一定的研究?我自信比很多中医支持者对中医更有研究、更懂中医。我好歹读过中医教材和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因为我拿过生物化学博士,有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检索并看得懂研究中医药的英文论文,因此比中医师更懂得中医药的种种弊端,更清楚国际上对中医药的研究进展。我一向注意收集国际上关于中药的作用和副作用的研究资料,正在编写一本与中药有关的书。而支持中医的评论家,大多只是凭着对中医的朴素感情、而不是真实的了解在发言,有几位曾经看过哪怕一部中医经典著作,知道里面究竟在讲什么?

    附:方舟子没资格指责中医

    付瑞雪(河南职员)

    2007年01月23日扬子晚报

    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日前出书批判“医圣”张仲景,认为他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并借此再次重申他对中医的怀疑(1月22日《北京晨报》)。

    当然,医圣张仲景是公元150年生人,距今1800多年了。我们承认,那时由于认知手段、认知程度有限,如果与现在相比,当然有一定局限性。问题是根本不应该拿现在的东西与1800多年前相对比。这样对比是无知和愚昧的做法。当前,就是有这么一些人,喜欢哗众取宠,乱挥大棒,动不动反对这个反对那个,指责这个是伪科学那个是伪科学,把自己俨然打扮成为伪科学的鉴定专家。笔者不相信这些人什么都懂,反对中医,否定中医的人,难道真的对中医也有研究吗?我就弄不懂,科学根本就是隔行如隔山,你方舟子没有研究过中医,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呢?你的指责本身又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我看,哗众取宠的嫌疑更大一点!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