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2)

    先秦时期,壮族社会还处于部落联盟时代,壮民的思想信念主要是巫文化。因此,当时的政权、法规、人生习俗、文学艺术及医药等都受巫文化所制约,元怪乎巫医在这一历史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在本章第二节已详细论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文化及中医等的传人,使医逐渐积累发展,趋向成熟,并成为主流,因而壮医由医巫长期并存的局面逐渐趋向于医盛于巫。尽管如此,巫仍然长期存在。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代表壮族奴隶主文化的铜鼓文化逐渐衰落了。羁縻制度下的奴隶主已缺乏足够的人力、财力来铸造大型铜鼓,因而人神同体的奴隶主巫文化也在衰落。这种原有酬神活动的歌舞场面便向世俗化发展,形成歌吁文化,成为这个时代壮族先民文化的突出特色。歌士于起源于祭神活动,祭神在岭南是巫职业所为。-巫带头唱歌,歌声才起,以后,从祭神活动蜕化为男女追逐歌唱的歌好,奴隶们生活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只有歌好才能抒发胸中的闷气,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这一时期美术、舞蹈的盛行也给先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为先民们强身健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导引等物理疗法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古壮字得到发展,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与中原汉族的交往增多,先民的经济生活明显改善,壮医药迅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佛教、道教传人壮族地区,对壮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影响,儒家思想也逐步为壮族接受,加速了壮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而道教的仙人世界,长生不老,仙丹妙药,在群众中亦甚有影响,但是巫文化思想在壮族地区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许多史书均载:壮族先民不祀先祖,病不服药,惟祈鬼神,秋毕则跳鬼酬神等等,当然这有它的片面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巫文化思想在壮族地区这一时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许多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诗歌等,其中夹杂着感人的诊疗疾病的故事,可见医事已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明清时期,随着学校的普遍建立,科举日益受到重视,壮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壮医药理论及治疗经验的总结、提高和推广。这一时期,虽有中医药及西方医疗技术的传人,但在壮族地区还是壮医药占主导地位,为壮族儿女的健康和繁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优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壮族儿女的努力下,壮族医药得到了空前的飞速发展。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下设壮医药线点灸研究会,召开了全区性的学术交流会。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研究所,对壮医药线点灸等疗法进行了全面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1985年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该所设立了壮医研究室和医史文献室,对壮医历史和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进行全面发掘整理研究,编撰并出版发行了《壮医药线点灸疗 法》、《发掘整理中的壮医》等专著,结束了壮医无系统文字记载、无专著出版的历史。研究所所长先后于1991年及1992年赴泰国和越南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来访专家,为壮医药走向世界做 出了贡献。1994年成立了壮医目诊研究会,为壮医目诊的发掘整理和学术 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广西,一批民族医院及崇左县壮医医院、靖西县壮医学 校相继成立 O 广西中医学院1985年开始招收壮医硕士研究生,把壮族医药 推向更高一个层次。1993年3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决定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作为该院的民族医药研究基地,从而为壮医药的国内学术交流创造了 更为有利的条件。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医药报》,把宣传壮 医药作为重要内容,每年都发表大量的壮医药学术论文和壮医验方、秘方,受到了广大读者欢迎 O 壮族医药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不断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中逐渐趋于完善。

更多中药材
  •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