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秤杆草

    《中药大辞典》:秤杆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别名

    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杆、白升麻、红升麻、土升麻。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山兰全草。夏秋季采。

    生境分布

    多生于山坡向阳处草丛中及沟边。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地下根茎匍匐,木质化;根细长,多弯曲。茎直立,常丛生,基部本质化,上部绿色,有紫色斑点,被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短不一;叶片卵圆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被疏毛,脉上较多,有腺点。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伞房状,生枝梢,花序基部有一小苞叶;总苞钟状,总苞片约9枚,覆瓦状排列;管状花约5朵,白色;花冠下部呈管状,上部稍宽,顶端5裂。瘦果具5棱,有腺点,冠毛白色羽毛状。花期8~9月。果期9~11月。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透麻疹。治脱肛,麻疹不透,寒湿腰痛,风寒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为散。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秤杆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别名

    水松萝、野蓝、翠子菜、山金花菜、石上凤仙、铁杆水草、软黄花金魁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Eupatorium出处

    出自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贵洲半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boea caoaleriei Lev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山谷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贵洲半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高20-11cm。不分枝或少分枝,具4-15节,散生紫斑。叶对生;梗长0.5-6.5cm;叶片干时膜质或薄纸质,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工椭圆形,长5-20cm,宽2-8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稍不对称,边缘有浅齿或近全缘,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无毛。聚伞花序顶生,3至多花;花序梗长0.5-6.5cm;苞片近圆形,直径1-2.5cm,开放后呈船形;花梗长2-5mm;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散生紫斑,长3-4.5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近基产约5mm,处有毛环,檐部有紫色斑纹,上唇长约6mm,2裂,下唇长约8mm,3裂;有育雄蕊2,先端连着,退化雄蕊3,中间1个小;花盘环状,高1-1.2mm;子房线形,无毛,柱头钝形。蒴果线状披针形,长1.5-2.5cm,多少弯路曲。种子细小,多数。花期8-9月,果期9-11月。

    性味

    味微酸;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鲜毒。主痈肿疔毒;水火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麻油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巴豆叶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①《岭南采药录):“治......
  •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复方治泻痢:巴豆皮、......
  • 《中药大辞典》:巴豆树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出处《纲目》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
  •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炮制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