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认识中医的今昔与未来

    “中医存亡”之争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收编当时传入中国的34种西医药书籍中,已出现排斥中医的言论。如“公元1619年,日耳曼国(耶酥会)人·邓玉函译《泰西人身说概二卷》,其所记述即生理学要义……此与‘中土’旧说大相背驰,宜其闻者惊而却走”开始从学术、舆论上排斥中医。因当时渗入国内的西洋医学只是欧洲早期的医学知识,与祖国医学相比仍为逊色,故其影响我国医界并不甚大。同期在中医的努力下出现了:吴又可(1642年)著《瘟疫论》;叶天士(1666~1745年)著《温热论治》、吴鞠通(1736~1820年)著《温病条辨》等温热病学专著,发展了中医。

    《续编》又收载“1840年英国(耶酥教会于粤、沪医局)人·合信氏撰《西医略论三卷》,‘皆西学新说’。《内科新说二卷》其总论云:‘中土医书……有臆造病症,妄列治法……脏腑功用,茫然不知’,皆切中世俗庸医之弊也”。“这时期可谓“西学东渐”,中医日受贬低和排斥。其影响所及,据说,有位浙江人士俞樾在1879年曾发表《废医论》,可谓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中医仍为当时医疗保健的主流,排斥中医仍仅为舆论。而此时国内中医开始产生了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以彼之所长,补我之不足”之说和中西医汇通学派诸医家。如清代朱沛文著《华洋脏象约篡》四卷,说“华、洋医学,各有是非,不能偏主”。唐宗海(1851~1903年)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述“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兼中西之义解之”。张锡纯(1860~1933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十卷,认为“中医包括西医之理说;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此后,随着西方医学遍及国内,国人学西医者亦日益增多。于是中医、西医(舆论、学术上)俨然鸿沟对峙。如:余岩,1916年从日本学医回国,撰写《灵素商兑》(商兑,商量斟酌《灵枢》、《素问》)。其中指责“阴阳五行”,认为“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皆受阴阳五行之弊”。将迷信上“占卜”、“堪舆”的“阴阳”,与中医在临床应用上的“阴阳”混同一起;将古代的“巫医”指为“阴阳家”,硬说阴阳家即是中医学家等等。他认为“《灵》、《素》是中医学理论的中坚”,于是“撷其重要而尚为旧医称说之中坚者而摧之,则前古荒唐无稽之学,将日就淹没而自尽”。其说影响极大,持这类观点评论中医的,还有当时不少“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知识精英’”。排斥中医达到了高潮。这时,面对《灵素商兑》攻击,在中医学术界出现了以恽铁樵(1878~1935年)的“医学改良说”、陆彭年的“中医科学化”为代表的两种思潮。

    时至1929年2月23日,余氏(时任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于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次召开全国卫生会议时,倡言“废止中医:中医必须前往卫生部门登记,申请职业执照才能执业,登记制度到一定年限即告终止,不再接受新的申请;同时禁止中医教育”。会议通过了他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排斥中医,由舆论、学术争鸣发展为采取行政措施。此案一出,因人们群情激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而没有付诸实施。但事后,这种反对中医的言行丝毫没有改变,如1946年旧政府又通过了“废止旧医,保存中药(废医存药)”提案。其影响之深,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后。

    直到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公布《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团结中西医”,正确地发挥中医的力量,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等“中医政策”。否定、排斥中医,得到纠正,拯救了中医事业。

    可是,时至今日,有位“科学技术哲学教授”,从今年4月以来,陆续发表《“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分析》、《告别中医中药》等排斥中医的文章。认为“中医的概念没有科学基础,中医方法得不到实践检验,中医科学化成本太高,所以不可能科学化”、“中医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盲目性,使得中医关于药的概念相当混乱”。提出了“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取消中医说”。较之历史上否定、排斥中医药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所周知,历史上,中医对中国人民的保健和医疗;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和昌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对其他一些国家人民的医疗保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中医是不是科学问题。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自然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丰富内容的一门科学。我们古代和先辈观察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并将长期实践得来的医疗经验不断加以深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学科。中医属于“医学科学”已得到肯定。

    关于认识中医“今日”与“未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1983年初“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迎春座谈会”上“谈中医学问题”时说:“要很好地总结一下我们的历史经验,至少是建国以来的吧!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中间的每一时期,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是不是全面了,是不是完全正确了。特别要考虑到中医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理解社会上对中医理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看法,我看我们制定的政策,怎么搞工作,恐怕就不一定弄得那么恰当。所以首先有一个总结经验的问题。总结经验里头有一个社会问题,就是联系到社会的发展……中医要求得发展,首先得把中医这套东西保存下来,真正地吃透,这是首要的任务。中医就是要把古典的中医著作学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把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然后就通了,就成好的中医了,最后成为良医。总起来说,第一步首先是继承下来。第二步,中医要用传统的办法来培养学生,并加强临床。第三步,有了这些基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升华,才能考虑到真正中医现代化的问题。”

    现今应急需重视的几个问题。据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陈珞珈等专家发表的“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中谈到,“中医治疗‘阵地’慢慢缩小,与1988年调查结果相比,希望中医治疗的农村居民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仅为10.2%;中医药对慢性病治疗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城乡居民患慢性病选择就诊中医,从1988年的2/3下降为38.34%”。此外,目前我国针灸走起了下坡路:机构萎缩;诊治病种缩小;近来,最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中药饮片使用量已大幅度下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国内中药饮片的销售量占全部中药的70%,而现在还不足20%,原因是中药饮片品种的减少、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医疗效,引起汤剂处方减少和服用汤剂的患者人数下降。以上情况,很可能是中医在国内“存亡”和展望未来的关键问题。应急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避免中医因“缺医少药”而“自生自灭”。(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嘉定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顾继昌)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那么更年期呢是我们广大女性啊,到一定年龄之后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那么什么是更年期?这个更年期呢其实它就叫做围绝经期。围绕这个绝经附近心个时间,叫做围绝经期,又叫更年期。因为从这个女性的整个生理过程来讲,中医讲二七天癸至,到七七天癸竭......
  • 大家好,现在荨麻疹得的人挺多的,那么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西医讲就是过敏,身上长各种风团疙瘩,可能吃点什么东西,或者不小心风吹到了,然后身上马上那个大疙瘩就起来了。那么它从中医辩证来讲,就是风热,风热侵袭造成的。但是呢如果急性荨麻疹......
  • 大家好,那么现在呢这个天气呢已经逐渐转暖,温度已经达到了二三十度,快要入夏那个感觉了。但这个时候呢还有人穿的特别厚,秋裤还脱不下来,特别怕凉,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内的问题,有外的问题。首先我们讲的外的问题,那么首先是外感风寒湿邪,有的人是什么......
  • 大家好,很多患者呢经常跟我讲,你看我舌头中间有裂纹,很担心我这是怎么了。我们看,一共有四种情况,第一个,阴虚血亏,第二个肾阴不足,第三心血不足。这三种情况基本算一个情况,就是第一种,阴虚,阴虚血不足。第一个考虑舌头特别薄,瘦,小,同时呢中间......
  • 大家好,那么今天呢我们讲一下脾虚和肝火旺的问题。现在肝郁和脾虚的患者是非常多。实际上呢很多疾病它往往有一个同样的症,肝郁脾虚。就是第一个我们讲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说有人讲,我气虚啊,我乏力等等,这个都是是脾虚来的。但是肝郁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