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太极三昧

    古代哲人提出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理学思想来指导养生,认为“阴阳一太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生化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人得天地至全之气,具锺灵之性,备精神形质,然则心、性最易受感外物之摇。必须明白注重意守、调息、动形的谐调统,使身心同修,以臻寿域。

    太极拳从武术内家拳发展成民间盛行的运动健身法,正是符合了一养生要旨。近读一诗,题为《小话太极拳》。诗云:“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性须柔似水,心欲静如山;调息收金鼎,宁神守玉关;导气引体柔,形动质自安;疏通血与脉,常令气绵绵;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此诗不知出于何许人,语虽俚俗,但也明白晓畅。

    太极拳属导引之术,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柔和同道,不可穷极,正体现了“太极”本意的内涵。据说最古老的太极图,本是道士的内丹修炼图,或成双鱼合形。至北宋年间,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把中道理说得明白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拳正是以这~理论为依据的,讲求调理阴阳,协和动静,尤其注重“神意静以和,形体动以柔”。要领是意守内丹,以动启静,以静济动,以意衔气,运遍周身,如环无端,寓太极肇基,周而复始之义。观拳路,亦一以太极图形编组,手法的采、裂,步法的顾、盼,浑然一体,阴阳互发。所以说,太极拳是以整体生命观为基础,有利人体生命活动的开发。

    太极拳的动作要点是柔和缓转,并要求动作与意念、呼吸密切配合,强调“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初级阶段,随之而“调息”,“调息”即吐纳。现在已知通过深长柔缓的呼吸运动,能加强肺泡的氧交换,激发心血管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特别对大脑入静更有益处,达到这一步,即入“调心”之境。据近年来研究“入静”的机理,完全不同于大脑皮层的抑制,乃是脑细胞活动处于有序化的最佳状态,说明入静是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意味着平衡,而“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调身养血咏,调息养气,调心养神,三调的层次由初级到高级,此亦可称太极拳个中之三昧。得此,方悟养生延寿之微旨矣。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

更多中药材
  •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