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尴尬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其间还从事卫生、中医行政管理工作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多次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农村中医工作调研,还组织开展过民间中医药学术活动,对中医工作有深厚的感情。《中国医药报》7月4日刊登的《尴尬前行的中医药》,读后给人的感觉是中医的路越走越尴尬。笔者认为.中医的路越走越尴尬有凡人原因:

    一是政策虽好.但有关部门在具体管理中对中医限制太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医工作重视关怀,出台了不少保护、发展中医的好政策。但是一些管理部门出台的具体管理办法或措施大多是按西医的一套来管理和要求中医药,因此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加重了中医的负担。这就是有些西医说的“你们中医靠政策扶持,还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县级以上中医院工作的中医师.在写住院病历时。不仅要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写出中医的特点.而且每份中医病历还要写出西医的病名、诊断、检查等,这样做一名中医师,不仅要懂中医,而且还要懂西医。有关部门在检查、考核中医业务时,往往都是用西医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这就加重了中医工作人员的负担。所以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干脆放弃学中医。转学西医。他们认为.学西医不但挣钱多,负担还轻一些。一些部门制定的各种体检、劳保等标准.也都是根据西医制定的。而中医根本沾不上边.也无形地把中医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淘汰了。还有.中医的优势就是简、便、验、廉,花钱少能治好病,中医药的特色在民间中医的身上体现是最突出的。可是有关部门的规定对民间中医在执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限制。另外.有关部门对民间中医带徒弟也限制很多.特别是在民间、基层工作的许多中医人员虽有一技之长,由于不能带徒弟,他们又不愿意把个人经验外传.这就出现了一边高喊抢救继承中医.而另一边中医药技术却在不断失传的现实。

    二是申医疗效虽好.但社会上普及中医知识的人较少。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年代.新闻媒介对医药保健知识的宣传很多.人们珍惜生命。注重保健的意识越来越强.但大多宣传內容都是西医的,而宣传中医的很少,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不了解中医.也不知道用中医能解决很多医疗保健问题。笔者曾做过调查,喜欢中医药的人中.农村农民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多是出于对中医药花钱少、治病效果也不错的信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如果不在全社会加以宣传、弘扬,让青年一代了解中医,那又怎么能谈得上继承发扬传统中医呢?在社会上普及宣传中医药知识,既是中医药人员自身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新闻媒体的责任也很重要。

    三是尽管中医教育发展快.但现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真正中医却不多。中医 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蓬勃发展,各省市基本都有中医院校.几十年来培养出了很多中医药人员,但前两年,有些著名老中医却说:解放后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偏激,但反映了老一辈中医专家的忧虑之情。笔者20多午前曾带过的一名中医学院实习生,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至今也已是教授了,两年前他见到笔者时感叹地说:“我真不知道怎么样评价自己,虽然我现在已经足中医教授了,可中医临床水平可能还不如你当年带我时高.由于长期脱离中医临床实践;我也不知我教出来的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有的人做过调查后说,现在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改行了,一部分变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中西医“凑合医”。只有很少部分毕业生真正在从事中医工作。总的来说,中医教育发展很快.问题也很多,现在是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当前.中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广泛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中医药人员.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意见,找出中医发展中的真正“病因”.辨证施治,才能使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

更多中药材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