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齐鲁历代名医

    伊尹(约商初时期)

    名伊,尹是其官职名称;一说名挚。相传为商汤王的厨师,后任宰相。精于本草药性,熟知食物的治病作用,进而总结民间运用食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药物的治疗性能,创制汤剂。《通鉴》载:“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

    扁鹊(约公元前5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尊称扁鹊,渤海郑(今山东长清)人。创造性地总结出望、闻、问、切合参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尤擅长望诊和切诊,被誉为中医学脉学理论的创始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前150年)

    西汉时期著名医学家。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因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太仓公”或“仓公”。医术高明,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于世。首创“诊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25个病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

    王叔和(约公元170-280年)

    西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名熙,山东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博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曾任魏太医令。系统总结了中医脉学理论,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整理编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

    徐熙(生卒年不详)

    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字仲融,东莞姑幕(今山东莒县)人。曾任濮阳太守,以医名于世。其后裔有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徐之才等7世12位名医,在中医学术传承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钱乙(约公元1032-1113年)

    北宋时期著名医学家。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其曾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系统总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经阎孝忠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成无己(约公元1063-1156年)

    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人。家世儒医。根据《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和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解和辨析,所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及《伤寒论方》一卷,对汉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与方义,均有所阐发,是最早注释《伤寒论》的著作。

    黄元御

    (公元1705-1758年)

    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坤载,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山东昌邑人。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精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并对其加以注释,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

更多中药材
  •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