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抗生素中药引发不良反应多

    记者昨日从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获悉,去年天津市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323例,比2005年增加了2.56倍,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227例。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宋立刚表示,抗生素、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仍然位居不良反应报告前两位,但调查显示,有34%的人误认为只有一部分药存在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少人的盲点,有的人甚至认为有病吃中药可以治病,没病吃中药可以健身。而且,本市进行的统计显示,50—59岁年龄组报告的不良反应最多,主要与一年龄组的人群易患病、用药频率高且使用量大有关。

    宋主任表示,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有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现象,任何药品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国际上对于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甚至不写,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目前,一些市民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在本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34%的人误认为只有一部分药存在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少人的盲点,有的人甚至认为有病吃中药可以治病,没病吃中药可以健身。

    去年,位居不良反应前两位的药物仍然是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多的主要有两原因:客观上抗生素类药物使用范围大,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就相应较多;另外抗菌药物滥用、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人们传统观念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有关,其实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很复杂,一些中草药会引起肾毒性与肝损害、过敏性休克、全身抽搐等严重的副作用,有些中药与其他药品还会有强烈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中草药上有大量细菌及有害物质,如汞、铅等重金属物质,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但一些生产企业利用公众相信中药的心理,为了扩大其销售量,在市场上大肆宣扬,有些药品说明书中也缺少“不良反应”项目。多方面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数在逐年增多,因此应注意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现在有很多市民得病后习惯自己买药治疗,为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市民进行自我药疗首先要对症,购药前应根据症状,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对疾病作出明确判断,也可向销售药品的专业人员咨询,以便准确选择药品。对于无法自我判断的疾病,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服药前要仔细看药品说明。正规药品说明书,需具有批准文号、药名、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与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内容,将其与自己的症状相对照,判别适用与否。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此外,要避免联用药物,药物品种越多,毒副作用越严重。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非处方药物较为安全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病因不明、病情不清,还是上医院治疗为好。

更多中药材
  • 痔疮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好食肥甘厚腻或煎炒燥热之物,以致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长期积聚大肠;或因嗜酒成瘾,湿热下注,蕴聚肛门,致使经脉壅阻,筋脉驰纵,从而形成痔疮,反复发作。患者多辨证为实证、热证。刺络放血疗法就是针对实证、热证患者......
  • 雷鸣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
  •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