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儿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因此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病因病机

    急惊风的产生主要由于小儿感受时邪,易从热化,热极则生痰生风;食滞痰热亦可化火,火盛生痰,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二经。慢惊风多因脾胃受伤,肝木侮土,脾虚生风;伤寒、久疟久痢等病,热邪久羁,消铄真阴,以致肾阴不足,肝血亏损,阴虚风动;阳气衰败,则出现危重的慢脾风证。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肾、肝三经。

    辨证分型

    急惊风

    1.外感惊风

    (1)感受风邪:突然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方药]疏风清热,息风镇惊。银翘散加减。

    (2)感受暑邪: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迷,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方药]祛暑清热,开窍镇惊。清瘟败毒饮加减。

    (3)感受疫邪

    A.气营两燔: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谵妄,神昏,惊厥,舌深红或绛,苔黄糙,脉数有力。

    [治法方药]清热解毒,凉血息风。白虎汤合紫雪丹加减。

    B.湿热疫毒:突然壮热,神志不清,或烦躁谵妄,反复抽搐,惊厥不已,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挟脓血,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加减。

    2.痰食惊风: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痰多等,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黄厚而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消食导滞,涤痰镇痉。玉枢丹合保和丸加减。

    3.惊恐惊厥: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脉多数乱。

    [治法方药]镇惊安神。抱龙丸或安神丸。

    慢惊风

    1.土虚木亢

    形神疲惫,面黄不饮,嗜睡露睛,粪稀青绿,时有腹鸣,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时或抽搐,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方药]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加减。

    2.脾肾阳衰

    面色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凉,额汗,抚之不温,四肢蹶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或逐寒荡惊汤加减。

    3.阴虚风动

    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或抽搐,大便干结,舌光无苦,质绛少津,脉细数。

    [治法方药]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1)针刺人中、合谷、涌泉,强刺激,并酌情留针。

    (2)急惊风,取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丰隆;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均用中强刺激手法。

    (3)上肢抽搐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用补法,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疗法

    取穴:神门、皮质下、枕、内分泌、肝,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50分钟。

    3.三棱针疗法

    取穴:少商、人中。操作:用三棱针点刺上穴,出血少许,一般操作结束后,可使上火下降,则热退搐止。

    4.指针疗法

    (1)配方:第二、三、四指间尺、桡侧横纹至中央四缝穴处。治法:用指掐、推压法,术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右手或左手,使患儿手掌伸平,右手拇指沿患儿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尺侧横纹起始端掐起,并逐渐推到中央四缝穴处,然后再沿第二指间关节桡侧横纹起始端掐起,逐渐推中央四缝穴处,故也称“挤掐四缝穴”。以下中指、无名指的操作方法同上述。按次序连续掐完三指为治疗一次。每日一次。

    (2)配方:中指根部(双)。治法:用掐压法。术者用手大拇指甲掐患儿中指根部(双),停留片刻,即可定惊、开窍。

    (3)配方:颊车、人中。治法:用掐压法。以食指指尖掐压人中,再以拇、食指掐压双侧颊车穴,逐渐加力,口开即止。

    (4)配方:人中、大都(双)、合谷(双)。治法:用掐压法。以双手拇指指尖强力掐压双侧大都、合谷穴和人中穴(食指掐),逐渐加力,每穴1.5~3分钟,病情缓解即止。

    (5)配方:涌泉、人中、十宣、合谷。治法:用掐压法。自上到下依次掐压穴位,逐渐加力,每穴1.5~3分钟。必要时可点刺十宣穴。

    (6)配方:合谷、太冲、涌泉。高热配十宣(刺血),晕厥配人中。治法:用掐压法。自上至下强力掐压主穴或配穴。指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力,每穴1.5~3分钟。

    5.搐鼻疗法

    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止惊开窍,若牙关紧闭可用生乌梅一个搽牙。

    6.药浴疗法

    (1)配方:银花20克,薄荷15克。用法:先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润,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浸一小时,浸液沉淀并浓缩至适量,合并馏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馏水100毫升,用以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府及腋上。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发热所致高热惊厥。

    (2)天麻、朱砂各3克,乌蛇肉(酒浸)5克,白矾、青黛各6克,麝香1.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储瓶密封备用。使用时,每次取本散6克,桃枝(枝叶)1握,加清水适量煎10沸,待温用毛巾蘸药水外洗前胸、腹、头面及四肢。每日一次。功效:清热息风、开窍护脑。适用于惊风及伤风不治,渐传风证、僵仆等证。

    7.刮痧疗法

    背部刮大椎至胃俞区域,头部刮百会穴;手部刮内关与合谷穴;足部刮太冲穴。急惊风者,加刮人中、大椎、曲池、丰隆穴。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术者以中等力度先刮背部,后刮头与手足部,刮至局部出现潮红或痧痕为宜。

    8.脐疗

    (1)雄黄15克,砂仁2克,栀子5个,冰片0.2克,共压细粉。麝香0.2克。用法:先将麝香粉放入脐中,再用鸡蛋清调药粉成膏,外敷脐部,涂药直径为6厘米,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2)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胆南星各9克,犀角粉、朱砂各3克,牛黄1.5克,冰片、麝香各1克,共研细粉。用法:取上药3克,水调成膏涂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3)芙蓉叶30克。用法:上药捣烂敷脐。常规固定。主治急惊风。

    (4)蚯蚓2条,麝香0.2克。上药共捣烂敷脐,常规法固定。主治急惊风。

    (5)嫩芙蓉叶20克,鸡蛋一个。用法:芙蓉叶捣烂,和入鸡蛋煎熟作饼,贴脐上,冷则更换。主治急、慢惊风。(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更多中药材
  • 首先对于补益类中药,最好是饭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肠润便的药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肠胃的积滞。而对于消化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最好是饭后服用,因为这个时候胃中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和食物混合可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其实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
  • 我们中医讲发为血之瘀,就是头发与血有关系,为什么好多这个血虚的病人会引起脱发,血虚的话,对我们这个这个头发的营养达不到就会脱落,最常见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时这个门诊上的白领,这女同志会多一点,这个熬夜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头发脱落,不是完全脱......
  • 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打呼噜比较多的是胖人,因为好多胖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噜。打呼噜就是我们睡觉时,坐着时气道是通畅的,躺着时腺样体盖住气道了,轻的话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话,我们医学上叫睡眠障碍综合征,严重的人睡觉的时候都能憋醒......
  • 中药太苦加点糖?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那个苦味,喝几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妈妈在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会在汤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对于正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
  • 因为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六经辩证,对某些经络有问题的疾病,我们可以使一些引经药物,使得这个药物达到我们针对的经络效果更好一点。一般的老中医开化药药引,大枣啊,生姜,还有葱白。这个生姜呢,主要是一个可以佐治我们的方子中的寒凉的药物啊。大枣呢,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