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马哈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马哈鱼拼音注音Dà Mǎ Hā Yú别名

    大马哈、大麻哈鱼

    来源

    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鱼入药。

    生境分布

    黑龙江。

    功能主治

    滋养,行水,健胃。主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膨闷胀饱等症。

    复方

    治水肿:大马哈鱼和豆腐一起炖熟,不加食盐,连续服用。

    治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大马哈鱼籽1碗,砂仁5两,放至鱼籽上,置通风处干燥,制成粉末,每服2钱,日服3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大马哈鱼拼音注音Dà Mǎ Hā Yú别名

    大马哈、大发哈、果冬、秋鲑

    英文名salmon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采收和储藏:秋季由海入江产卵后捕捞,用时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或焙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生殖洄游性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中。每年秋季(秋鲑)由鄂霍次克经库页岛成群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河流。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图们江。

    原形态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鳃耙19-25。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侧线鳞132-148(19-26/18-24)。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和臀鳍相结,臀鳍2-4,12-15。胸鳍1,41-16,较小,位低,腹鳍1-2,8-11。尾鳍叉形。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

    化学成分

    每500g肉中含蛋白质38.0g、脂肪32.2g、灰分2.6g(钙、磷、铁)、维生素B1 0.05mg、维生素B2 0.18mg、烟酸 7.4mg。

    性味

    味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补虚;健胃;利水。主虚劳赢瘦;消化不良;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或焙干研末。

    各家论述

    《中国药物动物志》,有滋补、健胃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Yào别名白药草乌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无距宾川乌头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duclouxii Levl.var.ecalcaratum Fletcher et Luener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块根......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药子拼音注音Bái Yào Zǐ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广东、湖南]、金线吊葫芦[江西]、金丝吊鳖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
  • 拼音注音Bái Hé Huā Lù别名白莲花露(《随息居饮食谱》)。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功能主治清暑,凉营。治感受暑邪,烦热口渴,喘嗽痰血。①《金氏药帖》:“治喘嗽不已,痰中有血。“②《广和堂帖》:“止......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别名长生(《太清经》)出处《本草正》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菊花“条。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②《纲目拾遗》:“治疔肿,喉疔,喉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别名泥昌(《雷公炮炙论》),水昌、水宿、茎蒲、水菖蒲(《别录》),溪荪、兰荪(陶弘景),地心(《石药尔雅》),泥菖蒲(《纲目》),蒲剑(《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蒲(《江苏植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