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江右熊二官,疫后食复,额痛,口渴,谵语神昏,面青舌黑鼻中停灰,不省人事,小水短小,势已危急。以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加石膏、知母、当归、山栀子、豆豉、枳实急与服之,一饮便得微汗,热退大半。次日以柴胡、滑石、甘草、知母、石膏、人参、桔梗、黄芩、天花粉与之,舌黑始退,人事乃清,饮食才进,霍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