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大辞典》:莼拼音注音Chún别名

    茆((诗经》),屏风(《楚辞》),凫葵(《毛诗传》),虊(《说文》),水葵(陆玑《诗疏》),水芹(《齐民要术》),露葵(《颜氏家训》),丝莼(《唐本草》),马蹄草、缺盆草(《经验良方》),锦带(《纲目》),马粟草(《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睡莲科植物莼菜茎叶。5~7月采。

    生境分布

    生水中。分布江苏、浙江等地。

    原形态

    莼菜(陆玑《诗疏》)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行泥中。茎细,长达1米以上,沉浸水中。叶互生;有细长叶柄,长25~40厘米;叶片浮出水面,卵形至椭圆形盾状,长5~12厘米,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叶脉放射状,上半部脉有毛,茎及叶被有琼脂样的粘质。花梗自叶腋抽出,梗长约10厘米,有柔毛,露出水面,花径2.5厘米许;萼片、花瓣各3,外形相似,线状,长1厘米;雄蕊12~18,较花被短;心皮4~18个,分立,管状,柱头扁平开展,有长直毛。果实群伴有宿萼,革质;果实卵形,长约8毫米,基部狭窄,顶部有宿存花柱,成喙状。花期6~8月。

    化学成分

    含有少量维生素B12。叶背分泌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新叶的粘液更多,这种多糖可用热水或稀碱溶出,其组成中含L-阿拉伯糖5.9%、L-岩藻糖10.9%、D-半乳糖34.1%、D-葡萄糖醛酸17.3%,D-甘露糖13.4%、L-鼠李糖11.4%、D-木糖7%,并有谓含D-半乳糖醛酸、D-果糖、D-氨基葡萄糖等。此外,莼中还检出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天门冬素和组胺。

    药理作用

    其粘质部在动物筛选试验中,认为有某些抗癌作用;对洋葱根的未分化细胞的有丝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

    ①《别录》:"甘,寒,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注意

    ①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②《千金·食治》:"多食动痔病。"

    ③《本草拾遗》:"常食薄气,令关节急,嗜睡。"

    ④孟诜:"虽冷而补,热食之,亦壅气不下,甚损人胃及齿。不可多食,令人颜色恶。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久食损毛发。"

    ⑤《医林纂要》:"多食腹寒痛。"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

    ①《别录》:"主消渴,热痹。"

    ②陶弘景:"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

    ③《唐本草》:"久食大宜人,合鲋鱼为清羹,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④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少食补大小肠虚气。"

    ⑤《日华子本草》:"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⑥《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

    ⑦《本草再新》:"疗百毒,清诸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作羹。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寻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录》)

    ②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膏叶、臭紫草各等分,擂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②《本经逢原》:"莼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脚气、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皖之热逆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莼拼音注音Chún别名

    茆、屏风、水葵、水芹、露葵、丝莼、瑰莼、马蹄草、缺盆草、锦带、马粟草。

    英文名Watershield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莼菜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采收和储藏:5-7月采,洗净或沼泽地。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池塘、河湖或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莼菜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生,具叶及匍匐枝,匍匐枝节部生根。叶互生于根茎和匍匐枝上;叶柄长25-40cm;叶片浮于水面,椭圆状长圆,长5-16cm,宽3-10cm,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绿色带紫色,叶脉放射状,上半部脉有毛,时脉处皱缩。花梗自叶腋抽出,长约10cm,被柔毛及琼脂样的粘质;花露出水面,直径1-2.5cm;暗紫色;萼片、花瓣各3,均为条形,长1-1.5cm;雄蕊12-18,短于花被,花药条形,长约4mm;心皮4-18个,柱头扁平,有长直毛。坚果长圆状卵形,革质,具宿萼和花柱。和子1-2,卵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横生。茎细,长达1m以上。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卵形至椭圆形,下面暗紫色,叶脉放射状。花梗由叶腋抽出,梗长约10cm,有柔毛。

    化学成分

    含酸性多糖,系由D-半乳糖(D-ga;actpse)32%-40%,D-甘露糖(D-mannose)10%-14%,L-石澡糖(L-fucose)13%-16%,L-鼠李糖(L-rhamnose)6%-9%,D-木糖(D-xylose)2%-7%,L-阿拉伯糖(L-arabinose)2%-3%和微量D-葡萄糖(D-glucose)所组成。还含少量维生素B12(VitaminB12)。又发现胃疡和皮肤癌的抑制因子,系由氨基酸、蛋白质、葡聚糖(glucan)和葡配甘露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所组成。

    药理作用

    其粘质部在动物筛选试验中,认为有某些抗癌作用;对洋葱根的未分化细胞的有丝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甘;寒

    注意

    肠胃虚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湿热痢疾;黄疸;水肿;小便不利;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作羹。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复方

    ①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导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录》)②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分。擂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消渴,热痹。

    2. 陶弘景: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

    3.《唐本草》:久食大宜人,合鲋鱼为清羹,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4. 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少食补大小肠虚气。

    5.《日华子本草》: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6.《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

    7.《本草再新》:疗百毒,清诸疮。

    8.《本草汇言》: 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9.《本经逢原》:莼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脚气、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脘之热逆也。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翅子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780m的山坡上。资源分......
  • 拼音注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别名猫爪子(《吉林中草药》),红莲(藏名)。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毛良种植物翅果唐松草的全草或根及根茎。秋季采挖根及根茎,去泥砂,晒干;夏季采全草,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间草地及河岸灌......
  • 别名多翅果、野甘草、逗屁股果、奶浆果、大对节生来源萝藦科翅果藤Myriopteron extensam (Wight) K. Schum.,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贵州、云南。性味甘、苦,辛。注意服药期间,忌服糖。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止咳,调......
  • 拼音注音Chì Bǐnɡ Li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滇拳参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sinomontanum Sam.[P.bistorta auct.non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间采收,晾干。生境分布生态......
  • 《中药大辞典》:翅柄铁线蕨拼音注音Chì Bǐnɡ Tiě Xiàn Jué别名猪鬃草、猪鬃七(《贵州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铁线蕨科植物团羽铁线蕨的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潮湿石灰岩脚或墙缝中。分布河北、山东、甘肃、湖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