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导赤各半汤

    《症因脉治》卷二: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川黄连、麦门冬、犀角。

    功能主治

    心火妄动,上刑肺金而致嗽血。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症因脉治》卷二: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黄连、麦冬、山栀、赤茯苓、车前子、灯心。

    功能主治

    心经咳嗽,脉左寸洪数。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六书》卷三:导赤各半汤别名

    导赤泻心汤、导赤泻心各半汤

    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犀角、麦冬、滑石、山栀、茯神、知母、人参。

    功能主治

    伤寒经证,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热传手少阴心,心火上而逼肺,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唇赤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

    用法用量

    导赤泻心汤(《张氏医通》卷十三)、导赤泻心各半汤(《寒温条辨》卷五)。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少阴、太阴、太阳药也。陈来章曰:热入心经,凉之以黄连、犀角、栀子;心移热于小肠,泄之以滑石、甘草、灯心;心热上逼于肺,清之以黄芩、栀子、麦冬。然邪之越经而传于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参、茯神以辅之。

    2.《张氏医通》:取《金匮》泻心汤为主,以其热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气而不在血,故于本方裁去大黄,易入山栀以清心包之热,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烦,人参、麦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滑石为导赤之向导,姜、枣为散火之间使;用犀角者,即导赤散中之地黄;用滑石者,即导赤散中之木通,虽无导赤散中药味,而导赤散之功效备其中矣。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证因脉治》卷四: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川连、麦门冬、山栀、犀角、黄芩、知母、滑石。

    功能主治

    清心热,利小便。主心热谵语,火动于中,而多消渴,小便不利。

    各家论述

    《伤寒大白》:以导赤合泻心汤,上清心经之火;加滑石,导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栀、黄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热,又莫如利二便也。

    摘录《证因脉治》卷四《症因脉治》卷三: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川连、甘草、黄芩、山栀、犀角(磨冲)。

    功能主治

    心热痿软,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意乱心烦,脉左寸洪数。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更多中药材
  • 处方附子(炮)人参 麻黄(去节)黄芩 防己 香附子(去毛)杏仁(去皮)川芎 当归各30克 茯神45克 陈皮30克 防风30克 白芍药150克 沉香15克 半夏45克 川乌15克(炮)桂枝30克 白术60克 天台乌药15克 干姜30克 黄耆9......
  • 处方朱砂、明雄、珍珠、琥珀、滴乳石、西牛黄、犀角尖、羚羊角各等分,冰片少许。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梅疮。用法用量每服1刀圭,上茯苓汤送下。摘录《外科学讲义》......
  • 《中国药典》:八宝坤顺丸处方熟地黄80g 地黄80g 白芍80g 当归80g 川芎80g 人参40g 白术80g 茯苓80g 甘草40g 益母草40g 黄芩80g 牛膝40g 橘红80g 沉香40g 木香16g 砂仁40g 琥珀40g性状黑......
  • 处方八味丸、安肾丸、鹿角霜丸、菟丝子丸、固真丹、黄耆丸、茴香丸、鹿茸丸。制法上各买1帖,令有1两作1处,瓷器盛,以无灰酒浸1宿,令稀稠得所,竹木槌子于净桌子上捶数1000下,却加天雄1个、大附子1个,炮为末,衮合在药内,再捶1000余下,又......
  • 处方钟乳石3钱,牛黄3钱,麝香6分,冰片6分,蟾酥半分,鸦片半分,珍珠3钱,朱砂3钱。制法上为细末收贮。功能主治一切结毒。用法用量临用时取药1钱,加飞面3钱同拌匀,分作10服。每1服加土茯苓1斤,水4碗,煎汤调服。摘录《玉案》卷六......